扬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扬州市统计局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名城”的总要求和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的总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各项工作,克服了非典和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经济建设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市面貌大为改善,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多项指标创造了十年来最新记录。

一、综合

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GDP增速稳步攀升,工业经济贡献份额明显增大。二是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三是利用外资高速增长,民资投入增势强劲。四是三大需求明显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增长加快。

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7.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一产增加值75亿元,增长6%;二产增加值327.05亿元,增长16.2%;三产增加值245.17亿元,增长1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300元,按现价汇率折算,达1730美元。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2002年的12.7:48.8:38.5调整为2003年的11.6:50.5:37.9;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1和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

沿江开发全面启动。《扬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纲要》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沿江高等级公路6.4公里先导试验段建成通车,扬瓜公路以及扬子江南路、江都兴港路等纵向通道正在进行改造。总投资9000万美元的PTG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精细化工及热电项目等已进入扬州(仪征)化学工业园区建设。扬州开发区初步建成电子一条街,形成了4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等系列芯片生产能力。海克赛尔、华督、可瑞尔等项目已经投产,川奇光电、晶芯半导体、华夏集成光电、明扬威电、阿波罗蓄电池等项目陆续动工。全年沿江开发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5亿元以上。

2003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特色和农产品竞争力还不够强,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不多;部分工业企业机制转换不快,技术层次不高,工业大项目引进不多,产业集中度不够;外向型经济的规模不够大,沿江开发及园区建设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调减18.2万亩,调增各种经济作物24.8万亩。全年粮食总产180.13万吨,比上年下降15.4%;棉花总产1.05万吨,下降4.5%;油料总产12.57万吨,增长7.3%。全市生猪出栏209.24万头,增长0.2%;家禽饲养6507万只,增长5.9%;奶牛饲养3800头,增长27.6%;水产品产量28.1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6.55万吨,增长18.4%。全年实现现价农业总产值151.9亿元,增长6.1%。其中,农业产值71.95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4.68亿元,增长11.2%;牧业产值35.01亿元,增长3.9%;渔业产值40.26亿元,增长7.9%。

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全市3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利税2.2亿元,分别增长16.1%和20.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6.9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1%。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平稳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乡镇企业生产效益提高。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三资”开发农业势头良好,全市农业利用外资2218万美元,民资、工商资本8.9亿元。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7.61万人,比上年增加12.17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全市坚持以“工业兴市”为目标,以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不断完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了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30亿元,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837.24亿元,增长21.3%;完成增加值226.47亿元,增长17.5%,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7.7和6.3个百分点。

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六大重点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26.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0.9%,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5%,拉动工业增长9.9个百分点。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国企改革重组成效明显。市直58家工业企业“四到位一保障一规范”改革改制工作顺利推进。先后实施了通华公司与中集集团、江扬集团与浙江春和、亚星股份与格林柯尔等近20个资产重组项目,涉及资产达30亿元。联环药业A股成功发行上市。琼花高科、宝胜科创A股已通过证监会的发行审核。

全年工业产销衔接有所好转,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72.62亿元,增长28.3%;实现利税总额65.01亿元,增长25.8%,其中利润29.51亿元,增长35.3%,;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累计达97.3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全年工业用电量46.88亿千瓦时,增长23.6%。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92亿元,增长24.7%;实现增加值67亿元,增长22%。建筑企业施工面积3249.7万平方米,增长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7亿元,增长37.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5.5亿元,增长18.2%;更新改造投资26.9亿元,增长32%;房地产开发投资43.8亿元,增长67.3%。投资增速逐年提升。2003年投资总量和增幅均创1995年以来新高。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西北绕城高速公路、润扬大桥北接线沿线桥梁工程全部结束,进入路面施工阶段;宁启铁路扬州段完成全线铺轨;扬州火车站开工建设。扬州职大、电大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成招生。扬州(汤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全面开工。扬州港3万吨多用途码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等项目进展顺利。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全市围绕新“三创”目标,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市区实施了城建“十大工程”、“三大战役”,共拆除各类建(构)筑物近50万平方米,拓宽改造道路56条共81公里,新增绿化114万平方米。扬子江中路、扬子江北路、文汇南路拓宽改造工程如期完成;运河北路、南通东西路、大学南北路拓宽改造、平山堂西路新建工程等项目竣工或基本竣工。东关历史街区保护一期工程、个园南部住宅维修工程全面建成;教场改造和文昌广场二期工程全面启动,来鹤台广场、维扬广场建成开放。新城西区建设全面启动。全年完成城建投资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