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我市“立志两率先,奋力两步走,争当苏南后起之秀”的起步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人心凝聚,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强势奋进,经受了非典疫情和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取得了新的业绩。 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43.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1%。人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089元,比上年增长14.2%,按现价汇率折算:人均为2909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2.59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66.93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44.04亿元,增长12.4%。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6.2:55.8:38.0调整为5.1:57.0:37.9。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0.1上升到11.5,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尤其是私营、个体经济增长明显,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24.5%。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难:工业企业技术层次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中小企业发展困难,部分企业亏损额较大,工业性投入比重偏低;引进大项目不多;城市就业压力较大,农民增收缓慢,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 一、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优质粮油、高效园艺、特种水产、优质肉奶、生态经济林业、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43亿元,比上年增长4.1%。粮食种植面积151.5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7.6%,粮食总产量86.25万吨,比上年下降21.2%;棉花种植面积2.05千公顷,比上年下降9.3%,棉花总产量1524吨,比上年略增。油料种植面积47.29千公顷,与上年持平,油料总产量7.39万吨,比上年下降6.7%。 多种经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特色农业生产逐步形成。在主要农产品中:肉类产量7.11万吨,比上年增长3.0%;家禽738.9万只,比上年增长2.1%;蛋类总产量1.78万吨,比上年增长2.8%;水产品总产量6.96万吨,比上年增长1.6%。茶叶、水果、花卉、蔬菜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大中型拖拉机4188台,小型拖拉机16177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8023台。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7.73万吨,比上年下降12%,农村用电量17.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6千公顷,防渗渠1365公里,年内造林面积3907公顷。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速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31.2亿元,增长18.0%;轻工业完成增加值96.3亿元,增长27.5%。轻工业生产发展加快,高于重工业9.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32.2亿元,增长36.9%;集体工业增加值27.5亿元,增长13.2%;股份制工业增加值60.1亿元,增长15.4%;外商港澳台工业增加值71.4亿元,增长17.5%。农村工业稳定发展,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增长17.9%。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完成增加值107.8亿元,增长25.8%。全年工业用电量56.3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8%。工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作用增强。被列入统计的44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33种,下降的有11种。 制度创新带来增长动力,非国有工业企业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实现工业增加值195.3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5.8%,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57.2亿元,增长24.9%。私营经济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整体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利税总额62.1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利润总额26.9亿元,增长42.5%。但部分企业亏损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亏损面达19.2%,亏损企业亏损额4.4亿元。 建筑业生产回升较快。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95.4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建筑业市场管理不断完善,企业素质有所提高。全市拥有建筑企业327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37家、二级资质企业64家。全市累计施工项目4050个,比上年增长33.7%。其中新开工项目2680个,比上年增长35.2%,当年竣工项目2290个,比上年增长26.0%。累计施工面积49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7%。竣工面积34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1%。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国有经济投资99.65亿元,增长41.9%;集体经济投资24.32亿元,下降0.4%;私营个体经济投资53.32亿元,增长42.5%;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59.81亿元,增长18.3%。投资领域内在活力明显增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全面回升。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5.2亿元,增长17.0%;更新改造投资35.4亿元,增长55.9%;房地产开发投资31.0亿元,增长56.6%。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额完成7.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投资额完成123.8亿元,增长34.1%;第三产业投资额完成105.4亿元,增长23.0%。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投入进展顺利。全年投资额完成9.5亿元,比上年增长55.0%。 交通运输生产运行正常。全年完成客运量63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其中:铁路客运量515万人次,增长1.6%;公路客运量5830万人次,增长3.8%。完成货运量4498万吨,比上年增长2.6%。其中:铁路货运量472万吨,增长8.1%;公路货运量3796万吨,增长4.5%。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609万吨,比上年增长11.1%。其中:长航完成货物吞吐量2932万吨,增长11.5%。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33.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36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403处,邮政线路总长度达3802公里。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22.67万门,电话用户100.3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62.4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43.1部/百人;农村电话用户37.9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31.1部/百人。全市拥有公用电话2.78万部,每千人拥有10.4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84万户,小灵通用户11万户,互联网用户达16.1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