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市场健康繁荣,群众文艺蓬勃发展。我市先后精心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和第三届农民艺术节、庆祝建国55周年《祖国颂》群众歌咏大会、“欢乐家园”广场文化活动等。一批具有较强艺术特色的音乐、舞蹈、戏曲、小品节目,参加各项比赛获奖。音乐剧《快乐推销员》被列入“江苏艺术精品工程”,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和“编导奖”。国画《百合》、《红玫瑰与白玫瑰》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上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小品《这趟没白来》获得华东小品赛银奖,歌曲《外婆家》获得文化部“新苗杯”少儿音乐大赛金奖。整顿清理文化娱乐市场,收缴非法图书报刊3.19万册,非法电子出版物2.73万张。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繁荣。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市县联网率100%。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质量有明显提高,不断推出亮点栏目和品牌栏目。自办电视频道3套,有线电视模拟频道36套。在全国地级台中首家成功开办了每日英语新闻,与省广电总台联合拍摄十集电视系列片《梅兰芳》,与央视联合举办“大手拉小手、少儿心连心”万人广场演唱活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大型历史文献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获省政府特别奖。全市出版发行《镇江日报》1328万份、《京江晚报》1262万份,《镇江广播电视报》848万份。 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7个,总藏书量138.3万册(件)。博物馆9个,总藏品4.9万件。拥有剧院、影剧院37个。网吧308个,书店510个。 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880个,其中:医院34个,卫生院72个。拥有执业(助理)医生5405人,注册护士3980人,拥有医疗床位8161张。加强了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和城市应急机制建设,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完成6项省级灭螺工程。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常见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社区卫生服务进程加快,农村居民医疗参保率有所提高,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新建群众健身场地面积30万平方米。拥有全民健身工程20个,健身点177个。开展了全民健身周活动和“十万人健步走”活动。成功举办了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步步高全国女排大奖赛镇江站比赛。组织参加全国少年击剑等比赛,获得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8枚。参加省级竞赛11项次,获得金牌22枚、银牌26枚、铜牌21枚。先后组团参加美国克里夫兰世界城市青少年运动会,日本津市“镇江杯”乒乓球赛。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6265万元。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继续加快,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2004年,城市建设投入86亿元。新建和改造谷阳西环路、经十二路、禹山北路、东吴路、松山路、江滨大道、象山大道、黄山东路等城区主干道。改造街巷道路面积1.28万平方米,危房改造1.12万平方米。建成天然气门站及主供气管网,有2万户家庭用上天然气。污水处理厂全面投入运行,处理污水3293万立方米。 公用事业持续发展,城市设施不断完善。年末拥有公共交通客运车辆534辆,其中:新增71辆,客运总量达7850万人次。新开辟公交线路3条,优化和延伸线路4条。拥有出租车辆1256辆。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57.5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6.8%,煤气供应总量467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5.87万吨,气化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绿化亮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增绿化面积120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30万平方米。新建蒜山公园、党校游园、滨江旅游风光带、京口路、松村路、光明河、大港河风光带等一批标志性绿地项目。城市路灯更新改造得到加强。年末市区拥有路灯3.03万盏,市区路灯亮灯率达98.4%。 环境保护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积极开展“创模”活动,通过3年多的努力,被国家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启动,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稳中有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124.4平方公里,覆盖率保持100%。噪声达标区面积94.3平方公里,覆盖率75.8%。城市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全年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为87,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258天,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质满足Ⅱ类标准。市区工业废水处理率10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其中:危险废物处置率100%。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全市户籍总人口267.2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06万人;女性人口132.15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101.3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6‰,比上年上升0.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8.4‰,比上年上升2.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负增长为-0.8‰。 重视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41.24万人,比上年增加1.4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7.9万人,比上年减少1.12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6.8万人,个体从业人员13.0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劳动就业培训2.65万人。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35.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9.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48.7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社会化发放,支付养老金8.88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加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25万人,其中:城市享受低保10293人,农村享受低保12241人,发放抚恤补助优待金2342.8万元。社会捐款2434.3万元。完成“星光老年之家”项目56个。投资1439万元,建成老年活动设施1.31万平方米,使11.32万老年人受益。社区建设进展顺利,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86%,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2%。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04年,全市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736元,比上年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8元,比上年增长14.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74元,比上年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5372元,比上年增长13.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83元,增长9.9%。人均储蓄存款14538元,比上年增加1879元。城市居民住宅人均使用面积17.27平方米,农村居民住宅人均使用面积42.81平方米。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