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积极扩大内需,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调控目标基本实现。 一、综合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1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31.4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77.5亿元,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00元,首次突破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1265美元。 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第三产业中旅游、信息、教育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4.4:48:37.6调整为13.4:49:37.6。三大需求全面回升,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贷款明显增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深化。全年共有10051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其中市直401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8%,其中市区4.1%。全力以赴做好“两个确保”工作,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93.8%,其中市直100%。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失业保险、城镇各类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7%和9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开始起步。 “九五”时期是建国以来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时期。“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598亿元,是“八五”时期的2.01倍;国内生产总值“九五”时期的增量超过了“八五”时期的累计总量,年均递增10.4%;“九五”是全市财力增加最多的时期,年均递增12.6%,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八五”末的6.3%提高到7.2%;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改制;开放型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五年累计出口达25.21亿美元,年均递增12.4%;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五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达到70%;城市化水平提高显著,五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达41%,“十年再造一座扬州城”的目标在“九五”期间提前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前三年实现小康;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还不够牢固;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重大储备项目不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收入增幅在低位徘徊;国有企业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粮食面积缩减,棉花、油菜和蔬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大宗农作物品质提高,特种禽畜和特种淡水养殖发展较快。全年粮食总产225.16万吨,比上年下降9.9%;棉花总产1.04万吨,增长20.9%;油料总产12.46万吨,增长40.3%。全市生猪出栏205万头,增长9.5%;家禽饲养5790万只,增长10.5%;奶牛饲养1000头,增长33.3%;水产品产量23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2.5万吨,分别增长12%和18.4%。全市30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5亿元,利税1.47亿元,创汇58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9%,15.7%和5.5%。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经纪人队伍发展迅速。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6.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64.85亿元,增长0.94%;牧业产值29.89亿元,增长8.6%;渔业产值30.17亿元,增长19.1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效益保持了较好的协调性。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工业企业以改革为动力,优化资本结构取得新进展,私营个体经济对社会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全市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15.02亿元,增长3.98%;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7.15亿元,增长6.48%;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66.39亿元,增长17.63%;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10.01亿元,增长5.9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4.64亿元,增长13.64%;联营、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9.09亿元,增长12.03%。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6.54亿元,增长15.68%。受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影响,市场销售较旺的工业产品产量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列入国家产品产量统计的227种主要工业产品看,产量增长的有130种,占57.27%。 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和国企脱困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县属以上工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均达90%,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16.07%,下降5.36个百分点,基本完成“三年两项任务”。新组建股份公司5家,实施破产企业31家。 工业经济效益回升明显,产销衔接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产销率为95.9%,比上年提高0.7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0.9亿元,增长21.8%;利润增长46.5%;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117.07%,提高10.87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建筑企业施工总产值185亿元,增长15%,实现利税5.83亿元,增长27%。全年建筑企业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2342.6万平方米,增长9.1%;房屋竣工面积1334.3万平方米,增长1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回升较快。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1.51亿元,下降2.01%;更新改造投资19.5亿元,增长63.9%;房地产开发投资15.3亿元,增长17.9%;农村集体、私营投资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