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镇江市统计局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镇江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不动摇,以跻身“苏南板块”为契机和动力,抢抓机遇,加速发展,基本实现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九五”时期,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经济运行质量迅速提高,是固定资产投入最大、人民生活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26.8亿元,是“八五”的2.6倍。开放型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市协议利用外资累计完成3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62亿美元,分别是“八五”的2.1倍和3.8倍。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结构由“八五”期末的11.8∶56.5∶31.7演变为7∶56.3∶36.7。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快,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000年是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5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02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255.9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66.68亿元,增长10.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044元,增长9.9%。按现价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工业经济仍存在结构性矛盾;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部分企业竞争力偏弱,仍处于经营亏损状况;投资需求增长乏力,重大投资储备项目不多;外向型经济发展难度加大,实际利用外资下滑;城镇下岗待业人员增多,社会再就业压力加大;农民收入增加缓慢,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比较困难。

一、农林牧渔业

2000年,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加大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市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缩麦扩经取得成效,特色农业初步显现。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受自然灾害和种植面积调整的影响,粮食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118.03万吨,比上年下降6.1%;棉花总产量1613吨,比上年增长17.6%;油料总产量8.72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多种经营生产稳步增长,主要农产品中:肉类产量6.21万吨,比上年增长3.3%;禽蛋总产量1.57万吨,比上年增长5%;水产品总产量6万吨,与上年持平;蚕茧总产量3194吨,比上年增长26.4%;茶叶总产量1816吨,比上年下降3.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一批水利建设工程如期完成。完成长江岸线二期整治、新一轮江堤达标和干堤加固、丘陵山区水利扶贫等一大批防洪骨干工程。

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8.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大中型拖拉机2208台,小型拖拉机17679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2995台。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59万吨,比上年下降4.5%;农村用电量12.77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5.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523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2.164万公顷。年内造林面积1580公顷。

乡镇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市乡镇企业改制面达92%,实现增加值116亿元,销售收入586亿元,利税总额22.8亿元。全市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91.35%提高到91.74%。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1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6.7亿元,增长6.7%;轻工业完成增加值67.8亿元,增长29%。轻工业生产发展加快,高于重工业22.3个百分点。从经济成分看:国有工业增加值31.3亿元,增长15.2%;集体工业增加值59.6亿元,增长9.6%;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1.98亿元,增长9.5%;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3.95亿元,增长8.5%;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29.8亿元,增长55.4%;联营、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7.85亿元,增长9.4%。大中型企业增加值53.7亿元,增长11.8%。市直工业保持高幅增长,完成增加值46.86亿元,增长40.5%;销售收入137.1亿元,增长43.5%;利税总额9.58亿元,增长42.1%。金东、奇美、国亨、江奎、恒顺等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受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工作积极开展。全市56户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改制45户,改制面80.4%。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加快,列入全年考核的36户市直中小企业有19户完成改制,改制面78%。镇江市被列为全国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信用担保中心、诚信担保公司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25.8%,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加快,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近两成。

工业销售有所好转,经济效益明显回升。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工业产品销售率95.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盈利水平明显提高,扭亏取得一定实效。全市实现利税总额29.21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国有工业5.69亿元,增长12.5%;大中型企业13.33亿元,增长11%。实现利润总额7.62亿元,比上年增长52.3%。企业亏损面19.5%,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63亿元,比上年下降12%。建筑业生产经营发展回升。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7.8亿元,比上年增长5.6%。建筑业市场管理不断完善,企业素质不断提高。全市拥有一级资质企业9家、二级资质企业24家。全市建工系统完成施工总产值26.12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员劳动生产率5.68万元/人,比上年增长24%;房屋施工面积40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5.1%;房屋竣工面积23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7%。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一定规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40.3亿元,比上年下降1.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9.03亿元,下降25.9%;更新改造投资18.07亿元,增长16.5%;房地产开发投资12.67亿元,增长11.2%。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额6.83亿元,增长44.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额79.7亿元,下降12.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53.5亿元,增长24.5%。在第三产业投资中:用于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13.23亿元,增长64.5%;用于文教卫投资5.05亿元,增长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