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结构调整加快,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加快,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得到积极发展。全市拥有全日制学校968所,在校学生42.0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2.56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3所,在校学生2.18万人,比上年减少0.42万人;普通中学141所,在校学生14.12万人,比上年增加1.61万人;职业中学32所,在校学生0.66万人,比上年减少0.07万人;普通小学770所,在校学生22.5万人,比上年减少1.04万人。全市各类学校教职员工3.1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35万人。全市拥有幼儿园186所,在园幼儿5.31万人,教职员工0.3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29万人。 全市学龄前三年幼儿教育普及率92.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9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0.1%;普通高考录取率80.9%,其中本科录取率43.7%;职业学校对口升学率稳步上升。成人教育进一步推进,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达34万人次,参加社会自学考试5.6万人。 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布局逐步优化。建成国家级重点职高2所、省重点普高14所,4所高中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省级验收,一批中小学、幼儿园被评为省示范性校(园)。60%以上的乡镇基本达到教育现代化省定标准。教师队伍素质逐步提高。办学条件改善,投资1.2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一批文化艺术作品先后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少儿故事《糖心山芋》获全国首届“蒲公英”奖表演金奖和创作银奖,音乐剧《快乐推销员》和歌曲《拥抱新世纪》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扬州评话《一笔救灾款》获省“反腐倡廉”文艺节目调演特别荣誉奖和一等奖,小丹剧《称婆婆》获省第三届五星工程奖。全市有2个专业剧目、6个群众文艺剧(节)目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获得圆满成功。《镇江日报》和《京江晚报》质量提高,发行量增大。广播电视光缆网络改造步伐加快。广播和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质量有新提高,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均为100%,市县联网率85%。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5个,总藏书量120.2万册(件);拥有剧院和影剧院87个;拥有无线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5座,有线电视台2座。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提前实现以乡(镇)为单位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农村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覆盖率80%以上。省级重点灭螺5项工程全部完成。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23个,其中医院28个,卫生院90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7693张,其中医院病床位4740张,卫生院病床位2601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9万人,其中医生5321人,护师和护士3510人,助产师117人。强化卫生防疫工作,全年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完成各种疫苗接种38万人次。 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生机勃勃。举办市中学生运动会、大型群体活动和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全年组织参加18项24次省少年体育比赛,获金牌31枚,银牌32枚,铜牌28枚。组织参加省第四届农民运动会,获金牌6枚,银牌25枚,铜牌23枚。镇江籍运动员梁琴和队友夺得27届奥运会女子团体重剑铜牌,张志强获第11届残奥会男子S6级400米自由泳银牌。国际间体育交流频繁,接待6批近百人境外体育团体和体育爱好者,举办澳大利亚老虎篮球队与江苏南钢队对抗赛、丹麦青年男女羽毛球队与江苏男女羽毛球队友谊赛等竞技活动。向省级运动队输送6名运动员,向省体校输送6名新生。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实施北湖风光带的主骨架——长江路拓宽改造,长江路的解放路到电力路段、江滨大道、谷阳北路延伸工程等道路建设开工实施。完成大西路、伯先路、运河支路等道路大修改造工程,街巷改造2.1万平方米。污水截流建设加快,建成解放路、平政桥泵站,完成新河桥泵站主体工程。投资1.3亿元的金西水厂二期工程顺利竣工。城市公交运输不断完善,新开通公交线路5条,调整延伸线路5条。年末拥有公共交通营运车辆567辆(其中新增52辆),拥有出租车1268辆,客运总量8314万人次。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57.5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煤气供应总量3049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2.24万吨,气化率达90.5%。城市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全面推广垃圾袋装化,拥有垃圾中转站13座,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 绿化亮化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江滨绿化带、焦山焦东公共绿地等建设工程。全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75.4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绿地11.5万平方米,小区绿化3.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3%。继续推进古运河整治及风光带建设,完成河滨公园改造工程。年末拥有路灯1.83万盏,市区路灯亮灯率97%以上,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有所削减,其中化学需氧量、烟尘和二氧化硫削减幅度较大。全市有344家工业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并如期实现达标排放。清洁能源区建设进一步发展,烟尘控制区面积57.8平方公里,覆盖度保持100%;噪声达标区面积38.34平方公里,覆盖率66.3%。城市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全年工业废水处理率100%,消烟除尘率98.9%,固废综合利用率74%。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8.7‰,比上年上升0.16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89‰,比上年上升1.8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2.5‰上升为2.81‰。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266.67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45万人,女性人口131.22万人。市区年末总人口62.54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34.18万人,比上年减少1.62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276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4042元,比上年增长2.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60元,比上年增长9.0%;人均实际消费支出6853元,比上年增长12.7%。 劳动领域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安置分流下岗职工0.56万人,再就业率49.4%。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40.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8.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39.9万人。全市共筹集使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9604.3万元,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54228万元,实现社会化发放100%。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加强,8000平方米200张床位的市老年公寓竣工,面向社会开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720人,兑付保障金454.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