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确定的33个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额3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3%。江奎集团DVD产业化项目4条生产线建成,镇大公路全线竣工投运,城市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和干线公路网化工程建设良好。房地产业发展加快,商品房施工面积136.4万平方米,增长28.1%;竣工面积51.3万平方米,增长46%。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持续加快。全年完成投资5.86亿元,比上年增长46.5%。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开工建设,干线公路网化建设、谏壁二线船闸建设稳步推进,镇大一级公路、镇澄线拓宽改造一期工程建成通车,镇江公路客运中心竣工投运。运输生产正常运行,全年完成客运量586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0.5%。其中:铁路客运量663万人次,下降2.9%;公路客运量5175万人次,下降0.9%;水路客运量27万人次,增长23.2%。完成货运量4072万吨,增长3.6%。其中:铁路货运量355万吨,下降2.7%;公路货运量3343万吨,增长3.3%;水路货运量374万吨,增长6.9%。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996万吨,比上年增长27.5%。其中长航完成货物吞吐量2152万吨,增长14.2%。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16.04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73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351处,邮路总长度3109公里。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6万门,电话用户63.56万户。继苏州、无锡之后在全省第三个建成本地网电话市。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0.02万户,电话普及率每百人拥有58.8部;农村电话用户33.54万户,电话普及率每百人拥有31.9部。全市拥有公用电话1.21万户,公用电话普及率每千人拥有4.5部。年末移动通信电话用户29.47万户,比上年增长2.4倍。通信网络、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年末互联网用户13.23万户。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回升,商品丰富,物价稳中趋降。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5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个体经济零售额39.13亿元,增长7.7%,占比重31.4%。在消费品市场中:城市消费品市场平稳转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3.88亿元,增长10.0%;农村消费品市场有所启动,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0.58亿元,增长5.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3.16亿元,增长19.3%;餐饮业零售额14.98亿元,增长15.5%;制造业零售额9.49亿元,下降3.0%;其他行业零售额2.33亿元,下降9%。区有1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 市场建设取得进展。年末拥有各类市场275个,其中新增各类市场9个。在各类市场中:消费品市场259个,成交额126亿元;生产资料市场16个,成交额12.9亿元。 市场物价虽有短期波动,但总体价格水平仍低于上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9.9,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8.0,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从分类看:商品性消费价格呈现下跌,非商品性消费价格仍呈上涨趋势。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地把开放型经济作为“龙头”来抓,加大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力度。在竞争激烈形势下,市先后举办镇江国际经贸洽谈会、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上海对外经贸洽谈会等活动,努力保持对外经济发展势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4.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98%。其中:进口总额8.02亿美元,增长60.1%;出口总额6.59亿美元,增长57.5%。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178个,比上年增加43个;协议利用外资4.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2%;实际利用外资2.9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继续拓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87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1%;实际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74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4%;年末境外从业人员4136人,比上年增长53.2%。 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外向带动作用明显。开发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全市5个省级开发区,新批进区项目109个,总投资22亿元。其中: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0个,协议利用外资金额2.09亿美元,占全市比重51.1%;实际利用外资2.29亿美元,占全市比重77.1%。 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投入加大。全年接待旅游、参观、访问、探亲、经贸洽谈以及从事其他活动的国内外游客452.8万人,比上年增长13.4%。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0.49万人,增长30.7%。在接待境外游客中:外国人4.55万人,增长69.8%;港澳同胞3.78万人,增长19.6%;台湾同胞2.16万人,增长53.9%。接待国内游客442.3万人,比上年增长16.4%。全市旅游总收入38.9亿元。其中:旅游创汇收入431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国内旅游收入35.3亿元,比上年增长35.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3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中央财政收入14.47亿元,增长20.1%;地方财政收入17.4亿元,增长35.1%。全市财政总支出1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 金融形势保持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7.22亿元,比年初新增40.2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3.97亿元,比年初新增23.94亿元。全市各项贷款余额252.13亿元,比年初增加35.14亿元。在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207.89亿元,比年初增加28.9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6.25亿元,比年初增加4.93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承保总额825.2亿元。保费收入5.83亿元,比上年增长8.6%。保险业务赔付总额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财产险0.99亿元,增长18.8%;寿险0.15亿元,增长26.5%。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12万人,科研开发机构25个,科技投入5.94亿元。全市实施各类科研项目1031项。其中:市级以上项目671项,完成587项;获省科技进步奖9项,获市科技进步奖69项。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新产品试制项目303项,其中国家级立项8项、省级立项180项。 全年实施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14项,其中国家级7项;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28项,其中国家级9项。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群,推动高新产品及其产业发展。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7家,其中省级56家,市级21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423个,其中省级243个,市级180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70.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2.8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1%和46.1%。全市厂办科研机构394家,引进国外智力项目15项,企业创新机制逐步健全。全市技术合同金额1.99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年末拥有技术贸易机构235家,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年专利申请量235件,授权专利166件,专利事业发展较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