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保险事业蓬勃发展。全市现有保险主体24家,其中产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9家,保险从业人员已达9000余人。全年保费收入21.61亿元,同比增长36.9%,创近五年来增幅新高。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44亿元,增长23.8%;人身险保费收入15.17亿元,增长43.2%。全年共支付保险赔款8.50余亿元,为支持生产,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一、科技教育和卫生事业 科技事业实现飞跃。全年新上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125项,其中新上国家级项目41项,新上省级项目84项,共获批科技拨款9753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453件和342件,同比分别增长44.4%和6.2%。716研究所跻身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单位行列。累计组织申报省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86项,其中34个项目共获得省科技拨款1014万元,项目和经费总数居苏北前列。全年完成并通过鉴定项目127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60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7项,填补市内空白38项。我市新材料产业继2004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后,2008年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7个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国家级新医药产业基地被省科技厅确定为重点支持创建的百亿产业基地;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获准开工建设,这一定位为世界一流能源研究机构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将使我市吸纳国际国内各类资源特别是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现有全日制大学3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所;普通中学200所,在校学生35.65万人;普通小学494所,在校学生33.46万人;各类幼儿园420所,在园幼儿16.1万人。全市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初中入学率、初中生巩固率等综合指标平均达到或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学杂费,有125万人次学生享受到此惠民政策。成人教育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5.4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65万人,企业职工培训16.39万人。全市高考继续取得佳绩,各类普通高校录取我市新生25881人,高考录取率达74.3%。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完成新改扩建校舍60万平方米。 卫生事业亮点明显。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参合人口331万人,参合率为99.8%,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全市参合农民住院费用实际补偿增幅位居全省第4位,平均人次住院费用为全省最低。新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6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市民“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实现了以街道为单位的全覆盖。市一院、市中医院双双晋级“三甲”,成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的标志。市二院东院区门急诊病房楼投入运行,市一院东方医院病房楼开工建设。年末,全市各类卫生机构达800个,其中各类医院164所;卫生工作人员1664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369人;全市现有执业医师5465人,注册护士4818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1345张,同比增长14.1%。高效处置“问题”奶粉事件,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连续15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质量基础稳步增强。积极开展质量振兴活动,指导中复连众申报中国名牌,17个产品通过省名牌初审,新认定24个市名牌。43家企业58个单元产品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55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市共有586家食品企业获得613张食品生产许可证,44家食品相关产品企业也获证生产。检验食品445批次,合格率为97.3%;抽查小作坊食品264批次,合格率为83.3%。 十二、文化宣传和体育事业 文化艺术空前活跃。精心编订《连云港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及《西游记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同时配套编制108个文化项目。举办“和谐文化进万家”暨“在海一方”广场文化系列活动200多场,组织开展“欢乐社区行、欢乐新农村”电影大放送活动1.5万余场。举办“全市首届行业歌曲大赛”和第二届“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文艺调演。完成24个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程,新建700多个村级文化室、500 余个“农家书屋”。举办《大潮连云》、“连云港颂”和“飞越梦想”等大型音舞诗画音乐会。现代淮海戏《左邻右舍》获31届世界戏剧节剧目创新奖,王咏梅创作的歌曲《最爱的还是你》获中国杯全国原创歌曲大赛一等奖。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252处文物,有26个项目申报省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年末,全市各类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站104个,博物馆文物藏品16243件,公共图书馆藏书145.72万册,较上年净增29.45万册。 宣传事业浓墨重彩。精心打造“苍梧论坛”、“苍梧讲坛”、“市民课堂”等宣讲载体,在省电台用稿668篇,跃居市级台第一位。在中央电视台用稿22篇,在省电视台用稿284篇,位居第一方阵。开办了《行风热线》报纸版,全年共有56件作品获奖,其中《东方女孩》栏目荣获广电总局、省广电局少儿原创扶持一等奖。电视晚会《春约梨园》获第四届电视戏曲“兰花杯”一等奖。《港城365》荣获全省第六届广播电视“十大优秀栏目”称号。重点加快了全市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的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步伐,全市有线电视节目套数达到83套,有线电视入户达到82.71万户,较上年净增13.18万户;平均入户率为60%,同比提高6.0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成绩优异。2008年是我市体育设施大建设之年,市体育中心、体校和县体育中心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先后举办了第五届农民体育节、第四届社区体育节、第三届老年人体育节等,还承办了全省第六届农运会暨全民健身运动会舞龙、健身秧歌、拔河、太极拳、门球及江苏省钓鱼高手赛等。在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上,我市农民代表队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创造了我市参加省农运会的最好成绩。全年获得省以上比赛奖牌107枚,其中金牌32枚。东海县被省命名为体育强县,44个乡镇被省命名为体育强镇(乡),全市体育强镇(乡)比例已达到66%以上,为创建体育强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三、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全年城乡建设完成投资150亿元,实施了860个建设项目,中心城区完成投入80亿元,共组织实施城市建设项目320项,其中市建设局直接投资29亿元,全面完成了10大类121个建设项目。旧城改造全面推进,新区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95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5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