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南通市统计局

卫生事业得到新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674个,共有卫生人员3048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4005人,占78.7%,拥有医院床位19204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0人,医院床位2.65张。全市继续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覆盖率达到78%。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疾控大楼和传染病大楼建设已经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率先通过省级调研。无偿献血工作发展良好,无偿献血7.32万人次,无偿献血量1601万毫升,占临床用血的86.1%。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举世瞩目的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上,陈杞夺得乒乓球男双冠军,王正夺得射击铜牌;在第十二届残奥会上,徐红艳连续第三次夺得女子铁饼F13级金牌,并夺得女子铅球F12级银牌。全年共派出594名运动员参加了各项省级年度竞赛,共获金牌90枚,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均名列全省第五位。承担2006年第十六届省运会比赛任务的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全面开工建设;完成海门自行车运动训练基地的建设工程;建成体育公园东侧的室内游泳馆。群众体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全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

十、开发区建设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就,经济发展持续快速增长。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5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财政收入10.34亿元,增长2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70亿元,增长55.4%。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4.04亿美元,增长26.4%,其中出口总额7.70亿美元,增长19.4%。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2个,注册资本外资金额4.97亿美元,注册资本外资到帐金额2.83亿美元。新批项目单体总投资达到2174万美元,其中,总投资5000万美元项目4家。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总投资1.4亿美元的POM、3000万美元的PMMA板材、2400万美元的表面活性剂等10多个化学新材料项目在港口工业一区建设;总投资9000万美元的统一嘉吉蛋白饲料和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虹波重工项目在港口二区落户;总投资18亿美元王子制纸项目等项目在港口工业三区注册。光机电工业园已有18家企业进驻,出口加工区也有13家企业入区。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区基本建设完成24.52亿元,增长109.2%,其中基础设施建设6.22亿元,增长27.4%。沿江公路开发区段和区内道路相继开工建设,部分道路年内建成。总投资10.4亿元的5条给水、污水管网线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加紧建设。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五城同创”为契机,城市基础建设加快,城市形象不断创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年市区城市建设共投入30亿元,创历史新高。实施完成了南公园桥改造、启秀桥改造、濠西路改造和园林路、桃园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濠河亮化工程。市区建成区新增绿地280公顷,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7%。公用事业服务功能稳步提升,新开辟14条公交线路,新设和改建公交站点619个,全年公交客运总量7002万人次。燃气供气量3900万立方米,新发展用户5000户,做好西气东输的准备工作。西北片区域供水项目稳步推进,污水处理能力达15.8万吨。新增路灯9071盏,亮灯率保持在99%以上。

城市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南通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级验收,六县(市)均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市区完成港闸污水厂扩建工程,市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南通经济开发区港口三区及崇川区观音山污水处理厂均已开工建设,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5.8万吨/日。烟尘控制区建设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市区及六县(市)城关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均达100%。在环境质量方面,市区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值二氧化硫为0.05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为0.035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为0.095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江南通段主流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质环境质量Ⅱ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地面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7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9分贝。在全国47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南通市的排名跃居第5位。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73.79万人,人口出生率6.57‰,人口死亡率7.60‰,自然增长率-1.03‰。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7元,比上年增长14.0%;农民人均纯收入4929元,比上年增长12.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人均储蓄存款达到13146元,比上年增加1802元,增长15.9%。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50.99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国有单位20.38万人,下降5.0%;集体单位3.61万人,下降33.1%;其它单位26.99万人,增长13.2%。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5901元,增长17.4%。

再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5.6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2%。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参保面继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全市参保63.72万人,比上年增加7.15万人,征缴基金18.99亿元,增收2.11亿元,当期征缴率96.7%,为24.6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金及丧葬抚恤费20.07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全市参保82万人,比上年增加13.03万人,参保率为99.6%,增加18.9个百分点,征缴基金6.41亿元,增收0.89亿元,征缴率达97.3%;失业保险全市参保67.91万人,征缴基金18064万元,为8.58万名失业职工提供失业救济金16127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114.84万人,新增保费1.02亿元,比上年增加2605万元。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城镇有8238户、共19663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1788万元。农村有17208户、共40266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842.35万元。全年结对帮扶贫、特困户1.86万户,其中有12175户脱贫,脱贫率为65.4%。

注:

1、公报中部分指标值为初步核算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工、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