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2008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复杂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顺应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形势,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为目标,以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政策引导,落实保障措施,稳定发展环境,统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运行

综 合

全市经济在高平台上继续实现稳定增长,产业发展更趋协调,结构升级调整优化,发展方式有效转变。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62.0:36.4,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10%。各项主体税种保持平稳增长,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7.9%、16%和22.3%。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619.5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投入增长29.1%。

农林牧渔业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的组织方式、形态布局、综合效益不断优化,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新增高效农业(含渔业)面积1.45万公顷,累计达到10.69万公顷。全市新增 39只无公害农产品、 89只绿色食品和9只有机食品,年末“三品”总数达1295只。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2828万立方米,疏浚整治各级河道1713公里,加高加固圩堤124公里,增砌护岸199公里。

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500家,累计达到2512家。新增入社农户15.8万户,持股农户占比达到80%。全市累计确定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58个。

工 业

工业经济不断化解原材料价格上涨、外部需求减弱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210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6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15.3%。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工业产值3050亿元,增长12.3%;外资工业产值12497亿元,增长15.9%。重工业产值13236亿元,轻工业产值5394亿元,分别增长19.1%和6.9%。

面对增本减利的现实压力,工业企业在挖潜改造、强化管理、调整结构、提高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工业经济效益总体保持稳定,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31亿元,增长14%;实现利税总额1204亿元,增长3.2%;实现利润总额836亿元,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6%。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规模型企业领跑发展,全市工业百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6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3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主导产业稳定发展。机电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3.6个百分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87亿元,增长20.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4.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2.1%。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产量

建筑业

建筑业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施工产值790.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施工面积7272.4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534.39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5.2%。 2项建设工程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3项工程获“国优”工程奖。

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全年完成公路、水运客运量达4.54亿人次,客运周转量285.5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14.3%;完成货运量1.26亿吨,货运周转量89.46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5%和9.1%。现代港口物流规模优势显现。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01亿吨,增长9.4%;集装箱运量255万标箱,增长34.5%。太仓港、张家港港、常熟港三个港口成为首批对台直航港口。

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177.11万辆,其中汽车82.67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18.5%。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61.75万辆,比上年增长21.5%。

邮电通信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0.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发送函件1.88亿件、特快专递925万件、报刊3亿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23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132.04亿元,增长9.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91.71万户,小灵通用户1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27万户,比上年增长12.1%。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06.53万户。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现代流通业态不断壮大,消费环境日益优化,消费结构调整升级,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32.92亿元,增长22.6%;餐饮业零售额195.01亿元,增长39.5%。城乡消费同步增长。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168.44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83.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2%和23.9%。

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升级。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吃、穿、用商品零售额分别为80.34亿元、60.49亿元、447.51亿元,分别增长21.7%、12.7%和14%。主要消费热点比较集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34.3%,黄金珠宝类零售额增长29.9%、家具类零售额增长23.2%,家电类零售额增长21.4%。

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582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76个,商品成交额2555.54亿元,增长25%。中国东方丝绸交易市场、中国常熟服装城、中国珍珠宝石城交易额保持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