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199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这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围绕全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集中精力狠抓关键措施的落实,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战胜了特大洪涝灾害,克服了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事业更加繁荣,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面实现了改革和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经济发展

1999年,全市经济呈现快速协调增长态势,运行质量有所提高,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58.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506.22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6.8%提高到37.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6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已超过2800美元。全市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09.38亿元,比上年增长24.8%。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8.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2%。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之比调整为67:33,居民“菜篮子”更加丰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经营领域不断拓宽,骨干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一体化、专业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在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粮、油作物仍获得较好收成。

水利建设力度加大,紧紧围绕“高筑堤、深挖河、广设防”的目标,坚持“防洪保安为主、洪涝旱渍兼治”的方针,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2亿元,完成土石方5891.84万立方米。太湖综合治理、长江堤防达标等重大水利工程在抵御特大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整理和综合开发取得成效,土地整理复垦复耕成绩显著,被列为全国首批土地整理示范区;张家港、常熟、吴县和昆山市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4.6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6%,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274台,联合收割机6322台,比上年增长3.7%;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11.44亿千瓦时,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战线围绕“提速增效”,大力推进改革,加快调整,培育名牌,开发新品,扩大配套协作,开拓国内外市场,强化企业管理,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良好,效益逐步改善。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6.28亿元,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926.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18.5%。国有、集体工业生产明显回升,三资工业继续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185.16亿元,集体工业总产值373.34亿元,三资工业总产值844.87亿元,比上年增长3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72%,比上年提高0.69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75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利税总额117.74亿元,其中利润总额53.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5%和76.1%;亏损企业亏损额22.56亿元,比上年下降17.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7.74%,比上年提高13.65个百分点。列入国家重点脱困计划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全部实现脱困目标;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快速成长,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已接近40%。全市实现轻工业产值1015.62亿元,重工业产值910.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2%和23.7%,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60.2:39.8调整为52.7:47.3。实施名牌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波司登”、“好孩子”进入全国驰名商标行列。

全市建筑行业在规范市场、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工程质量、文明安全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全市496个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项目9114个,竣工项目6930个,施工面积1449.9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87.83万平方米,实现施工产值94.42亿元,比上年增长3.2%。苏州新城花园酒店工程荣获“鲁班奖”,这是我市首次获得国家工程质量最高奖。

运输邮电业

全市机动车辆增加较多,综合运输能力继续扩大。年末拥有机动车67.42万辆,比上年增长31.4%,其中汽车10.76万辆,二轮、三轮摩托车44.93万辆,分别增长16.5%和30.1%。全年完成客运量1.67亿人次,旅客周转量78.2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18.6%;完成货运量6333.4万吨,货物周转量43.53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12.7%。铁路旅客发送量883.25万人次,货物发送量154.9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15.1%,货物到达量561.21万吨。张家港港口吞吐量1576.43万吨,地方港口吞吐量776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62.3%。

邮电业改革继续深入,邮政、电信、移动通信和无线寻呼实行分营后,各项业务发展迅速。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2.73亿元,比上年增长30.3%。邮政系统全年发送函件5119万件,特快专递140.6万件。发送报刊30761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40.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5%和12.1%。年末市话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45.92万门,比上年增长6.2%;市话和农话用户143.34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18.92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3.7%和12.9%,移动电话用户58.18万户,增长1倍。城乡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6.3部。年末无线寻呼用户71.01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6.4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34.1%和4.1倍。

国内贸易业

全市国内贸易业继续调整布局结构,引进新的流通业态,开发商机,改善服务,努力增销。城乡市场商品供应充足,销售稳中趋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6.0%,考虑价格水平下降因素,实际增长9.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234.02亿元,餐饮企业零售额28.28亿元,分别增长7.9%和12.4%;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6.51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29.13亿元,分别增长7.3%和4.1%。

各类市场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商品交易市场842个,其中消费品市场723个,生产资料市场119个。商品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673.29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549.7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全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83个,其中超10亿元的市场有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