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以水利、电力、交通、城市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果。沪浮璜一级公路改造、312国道官渎里过境段改造全面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华能电厂一期工程、牡丹集团高档面包车项目、精细化工集团硫磺制酸项目等顺利实施,苏嘉杭高速公路江苏南段开工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75.14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0.15亿元,增长9.1%,更新改造投资29.88亿元;国有单位投资122.08亿元,增长4.6%,城镇集体投资6.61亿元,与上年持平。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219.92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642.38万平方米,增长4.5%,房屋竣工率为52.7%;新增固定资产256.31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7.7%。主要新增生产能力有:炼钢35万吨/年,热轧钢材95万吨/年,薄钢板11万吨/年,火力发电45.13万千瓦,水泥8万吨/年,硫酸10万吨/年,纯碱4万吨/年,客车制造2000辆/年,电冰箱10万台/年,燃气用具40万台/年。

城镇建设和规划管理

全市以安居工程、老城街坊改造、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1.85平方公里,市政府在市区兴办的观前地区整治更新一期、盘门景区整治、南浩街综合改造以及东大街、凤凰街、临顿路北段、永津桥卡口等路桥拓宽改造等22项实事工程全面完成。第二批街坊改造竣工面积28万平方米。城区绿化美化和主干道、重要街景亮化工程加快实施,建成了中央公园、凤凰广场、三香广场和石路广场。新增园林绿地面积22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9.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4.93平方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绿地系统规划、观前地区整治二期工程修建性详规编制完成。小城镇建设加速推进,大义、周庄、黎里3个镇被建设部列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16个镇通过省级新型示范小城镇考核。镇、村区划调整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稳步实施。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太湖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颁布实施了《苏州市禁止开山采石条例》,苏州市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并被列为全国首批ISO14000试点城市。

公用事业

城市公用事业加快改革,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与上海巴士投资管理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苏州巴士公共交通公司,全面调整了公交线路。年末市区公交营运线路34条,营运汽车888标台,全年运客总量1.4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9.2%;营运出租汽车2005辆。结合道路拓宽和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了供水低压区小口径调管工程,自来水日供水能力89.52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25698万立方米;建成了南环路、北环路两座液化气汽车加气站,煤气供气总量6262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总量88069吨,居民家庭燃气率达到98.08%。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1999年,全市继续强化计划生育、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人口

全市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年末全市总人口576.23万人,比上年增加0.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9.78万人,减少12.69万人,非农业人口206.45万人,增加13.57万人。市区总人口109.37万人,增加1.62万人。

就业和再就业

全市年末城镇从业人员79.05万人,其中国有单位42.02万人,集体单位16.22万人,其他经济单位20.82万人。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通过各种渠道分流安置下岗职工4.25万人,分流再就业率为5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

人民生活

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48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6元,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8.5%。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生活消费支出中物质消费比重下降,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方面消费比重明显上升。储蓄存款继续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1.28亿元,比年初增加102.24亿元,人均储蓄存款1.3万元。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58.73平方米,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3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5平方米,住房成套率继续提高。扶贫帮困、社会救助得到重视,下岗职工生活费、失业人员救济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3条保障线标准全面提高。

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中困难较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比较困难等。对此,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正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