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外经合作 全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新发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0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1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10.1%,新增外派劳务人员2545人。新开拓了柬埔寨、蒙古、马达加斯加和埃及等劳务市场。境外加工贸易有了良好开端,7家企业被外经贸部确认为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产出增势强劲,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全年新增合同外资24.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4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68.3%和61.2%。至年末,已开发面积149.35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8.2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2.31亿美元。 苏州工业园区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开发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全年新增合同外资8.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至年末累计合同外资66.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57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已超过60亿元.中新合作区内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174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36家。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3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6.3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3%和115.8%;实现财政收入6.69亿元,增长66.3%。首期开发区工业用地已基本摆满项目,按照总体规划,积极实施滚动开发,启动二期工业用地。华能电厂1号机组已并网发电,自来水厂、燃气厂、集中供热厂、污水处理厂运转正常。中新合作区内已建设商用住房和公益设施超过90万平方米。结合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共编制了45项管理办法和规定,尤其是《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的圆满召开,增加了外商对园区的投资信心,为园区新一轮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苏州新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合同外资4.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3%,至年末,区内外商投资企业已超过36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39家。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8.84亿美元,其中出口14.6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3%和69.4%;实现财政收入12.72亿元,增长99.5%。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累计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46家。一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也相继落户新区。一批基础设施和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相继竣工,整体环境水平明显提高。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投资软环境建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张家港保税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及10个省级开发区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三、社会事业 1999年,全市继续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科技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又有177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4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全年专利申请量2196件,专利授权量205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200%。至年末,全市专利申请总量为9819件,专利授权总量为6481件。与中国科学院、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得到加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苏州科技成果交易会,一批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已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研发机构1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8家,其中当年新增67家,作为技术创新基地的各类科技园区开始启动。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农业育种攻关取得突破,“苏太猪”通过国家审定,一批粮棉油优良品种通过省级审定。科普宣传广泛开展,全社会科普意识有所提高。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上年的88.26%提高到93.84%,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率达到94%。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办学快速发展。全市小学在校学生47.0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19.0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30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54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43万人,毕业生0.4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32万人,毕业生1.07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93万人,毕业生0.79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53万人,毕业生0.63万人。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和扶贫帮困助学等行动计划加快实施。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获得新发展。围绕“三庆一迎”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又有一批优秀戏曲、文学、美术、舞蹈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较好地发挥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年末全市有文艺表演团体1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站184个,公共图书馆11个,出版社2家,公开出版报纸7种;广播电台7座,每日播音时间149小时,电视台8座,无线电视每周播出时间623小时,电影放映单位232个,电影观众450.15万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70%的村已开通有线电视,开工建设图书馆新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和退思园等正在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形成新局面。按照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要求,制定了《苏州市区域卫生规划》,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在特大洪涝灾害后,实现了大灾无大疫。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在省内率先达标,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医疗机构146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9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6万人,其中医生1.21万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93万张。城乡卫生创建有新进展,又有常熟市进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城市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创出新水平。陈艳青、唐卫芳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亚洲举重锦标赛、世界举重锦标赛中夺得13枚金牌,13次打破世界纪录;张军与队员合作夺得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男子团体冠军;沈国华在世界技巧锦标赛上获男子四人组冠军,至年末,苏州籍世界冠军已达10人。苏州运动员在省赛中获45枚金牌。成功承办了省击剑赛、全国乒乓球俱乐部甲级联赛等9项省级以上比赛。一批优秀体育新苗脱颖而出,有1人达到运动健将、11人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以全民健身为代表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场馆建设步伐加快,市体育中心已开工建设。 四、城乡建设和管理 1999年,全市投资规模有所扩大,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城镇规划管理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 固定资产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