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南通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南通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入世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着力调整结构、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总体经济运行态势好于预期,全年经济呈现稳中趋好的良好格局,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市基础建设成效显著,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90.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3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38.67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310.09亿元,增长1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380元。全市财政收入完成87.4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同口径增长17.9%。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性、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物价水平总体上仍偏低,反映了总需求不够旺盛;结构调整的步伐还不够大,部分地区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存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难度增加;在转型深化和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社会部分弱势群体生活比较困难。

一、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粮食、棉花面积调减后,各地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畜禽养殖业总量继续保持稳定,淡水养殖总量增加,品种结构优化,特种水产品增速较快。海洋捕捞受渔业资源制约和国家渔业管理力度加大影响,产量继续下降。2002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9.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148.41亿元,增长2.8%;牧业产值55.62亿元,增长6.5%;渔业产值61.57亿元,增长4.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通过研制、开发、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了一批新型、适用、高效的新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化总动力259.76万千瓦,比上年净增6.59万千瓦,增长2.6%;大中型拖拉机10103台,其中农用车7977台;小型拖拉机47155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3817台,其中高档机1089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82519台,38.28万千瓦;农机化总投入18265万元。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7.57万吨,增长0.5%;农村用电量31.06亿千瓦小时,增长10.3%。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8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工业企业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狠抓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优化资本结构有新的进展。中小企业股权流转、资产重组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突破,非国有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通过兼并和破产重组开始走出困境。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36.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14.4亿元,增长0.1%;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7.44亿元,增长7.5%;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23.11亿元,增长12.6%;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90.65亿元,增长15.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89.81亿元,增长11.8%。受投资增加的拉动,重工业增速有所加快。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30亿元,增长10.9%;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06.17亿元,增长16.2%。受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影响,主要工业品产量多数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有新起色,扭亏增盈趋势喜人,但企业之间差距较大。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年创利税66.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2%。其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创利税合计为32.84亿元,占全市工业利税总额的50%;股份制企业创利税23.09亿元,占全市工业利税总额的34.82%;私营企业创利税7.91亿元,占全市工业利税总额的1.9%。在总计中,大中型企业创利税39.07亿元,占全市工业利税总额的58.91%。全年亏损企业亏损额为6.62亿元,比上年下降26.1%。在平均水平的掩盖下,仍有部分工业企业面临较多困难,企业经营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建筑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取得新成绩。南通在北京、上海、南京、山东等八个主要市场建筑队伍均超过万人。其中充分利用奥运契机,在京施工队伍超过7.3万人,承建施工面积达到980万平方米。西部市场开拓有新起色,全市在西部建筑市场的施工人员总数达1.8万多人,承建施工面积200万平方米,年施工产值15亿元。全市建筑企业预计完成施工产值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8%;施工面积6067万平方米,增长21%;竣工面积2952万平方米,从业人数达35万人。国际市场方面,充分发挥10家具有对外签约权企业的作用,加快劳务输出步伐。年末在外人数为7755人,其中本年度新派人数为4177人;新签合同额1.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完成营业额1.65亿美元,增长41.5%;施工队伍分布在43个国家和地区。建筑业科技进步得到重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大型机械设备在施工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有14项工程被批准为江苏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综合施工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承建高层建筑达1185幢,其中30层以上的建筑150幢,高层建筑面积占总施工面积的一半以上。优质、精品工程增多,获全国最高工程质量奖—鲁班奖4项,累计达32项,获江苏“扬子杯”奖70项,上海“白玉兰”奖17项以及其它一批省、市优质工程奖。建筑业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市建筑业有职称的经济技术管理人员达3万多人。在江苏省建筑业综合实力20强企业中,南通市有6家榜上有名,其中4家排在前10强,并且包揽了第一、二位。建筑业已成为南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09.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完成投资150.85亿元,增长20.8%。第一产业投资0.38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投资50.1亿元,增长37.0%;第三产业投资100.37亿元,增长14.2%。在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完成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70.71亿元,增长29.9%;技术改造投资37.52亿元,增长22.8%;房地产开发投资35.96亿元,增长8.5%。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全年销售各类商品房203.67万平方米,增长24.4%;销售额33.22亿元,增长32.3%。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市41个市级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38亿元,其中20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23.9亿元,21个新开工项目已有18个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4.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