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快。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4亿元,比上年增长43.7%,净增7.3亿元,是我市交通建设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一年。全年建成通车里程达到290公里,重点工程质量优良率达到100%。高速公路完成投资11.2亿元,其中通启高速公路投资9.8亿元,路基和中小桥完成80%,特大桥完成70%;盐通高速公路完成全线拆迁、便道25公里和便桥8座;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奠基并动工建设,进场道路、供电、供水、场地平整、交通码头等临时工程全部完成。全市干线公路完成投资6.5亿元,网化工程续建7条线路共464.25公里,通车里程222公里。农村公路完成投资5.4亿元,乡村公路灰黑化220公里,撤渡建桥11座,滩涂公路建设70公里。全市完成公路绿化投资7800万元。 港口岸线开发开放取得新成绩。港口管理体制得到理顺,实现政企分开,属地管理,为港口生产和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年南通港货物吞吐量3746万吨,比上年增长6.7%,其中外贸吞吐量404.16万吨,下降3.3%;集装箱吞吐量20.51万标准箱,增长11.7%,其中国际航线2.78万标准箱,下降11.6%。因高速公路对客源的吸引和分流,南通港客运量持续萎缩,旅客吞吐量10.5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81.5%。港口建设进展较快,狼山港区三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狼山二期集装箱多用途泊位和通州港区改扩建工程等项目顺利推进,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30万元,港口通过能力和功能布局得到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邮政、电信业务总量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信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本地电话用户164.8万户,其中市话49.6万户,农话115.2万户。住宅电话达到113.4万户。移动通信、公众多媒体网络、数据通讯等新兴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全市国际互联网用户达25.56万户,其中拨号上网用户14.36万户,数字数据用户8470户。 旅游开发逐渐升温,旅游接待稳定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的加快,使城市旅游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城市旅游功能日趋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现有旅游涉外、星级饭店32家,旅行社50家,各类旅游定点企业11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38000人。全年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数7.79万人,比上年增长27.2%;旅游创汇6885万美元,增长29.8%。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50.3万人,增长25.3%;旅游收入35.2亿元,增长17.2%。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市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商品购销两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1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209.49亿元,增长9.8%,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5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餐饮业零售额18.78亿元,增长21.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41.26亿元,增长9.6%;县零售额19.07亿元,增长17.6%;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36.81亿元,增长8.7%。市场建设取得新成绩,年末全市共有生产资料市场64个,年成交额73.81亿元。消费品市场613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175个,农副产品市场372个,工业消费品市场45个。消费品市场全年商品成交额377亿元。全市成交额超亿元消费品交易市场62个,成交额209.9亿元,占消费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的55.7%。 市场物价虽有短期波动,总体价格水平基本与上年持平。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9%。 六、对外经济 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放型经济有了新进展,对外贸易不断回升。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38.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进口总额13.65亿美元,增长18.7%;出口总额25.31亿美元,增长21.5%。出口企业以“三资企业”为主,出口额18.4亿美元,增长24.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2.7%。出口产品以纺织服装制品为主,出口额11.67亿美元,增长10.7%,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6.1%。全年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49家企业,出口额12.73亿美元,超过全市出口总额的一半,其中中远川畸、新福达电子、顺达集装箱三家企业全年出口4.2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7%。日、美、港仍为出口主体市场,其中对日出口额为11.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4.3%。利用外资难中求进,全年新签外资协议项目369个,其中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26个,新批独资企业184家,占全市的一半;协议外资4.94亿美元,增长92.6%;实际利用外资2.38亿美元,增长86.1%。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有所提高,管理型、技术型劳务的派出明显增多,劳务结构趋于优化。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3.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6%;实现承包劳务营业额3.41亿美元,增长29.8%;新派劳务9007人次,增长10.1%;年末在外劳务19191人,增长19.1%。全市外经经营权企业增至16家,其中有4家企业营业额进入全省前十强。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税收增长较快。全市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7.4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同口径增长17.9%,其中市级财政收入41.71亿元,增长30.5%。中央收入中增值税收入32.54亿元,增长13.3%,地方财政收入48.6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6%。全市财政支出58.87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各项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1087.42亿元,比年初增加171.7亿元。企业存款总量上升,可支配资金增加,整体支付能力增强,生产经营活动趋于活跃,年末全市企业存款余额261.28亿元,比年初增加43.7亿元。贷款投放增长较快,结构呈新的变化。年末金融系统各项贷款余额526.9亿元,比年初增加93.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29.9亿元,比年初增加68.1亿元,工业贷款111.7亿元,比年初增加30.8亿元;农业贷款59.02亿元,比年初增加13.1亿元。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68.46亿元,比年初增加11.4亿元。生产型贷款、消费性贷款均较快增长。在满足优质骨干企业、出口创汇企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资金需求同时,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贷款发展迅速,年末全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已达35亿元,比年初增加8.7亿元。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0.92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7%;支付赔款1.91亿元,为受灾保户和企业单位尽快恢复生产、稳定社会、支持经济建设发挥了应有作用。个人商业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全年人身险保费收入17.19亿元,比上年增长92%,支付赔款及保险金0.44亿元,下降40%。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