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苏州市统计局 1999年3月 1998年,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从苏州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国家增加投资、扩大内需、鼓励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努力化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克服国内需求制约等各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改革和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人民生活又有所改善。 经济发展 1998年,全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宏观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提高到36.8%。实现财政收入87.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5%和15.7%。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全市各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增加投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林牧渔业生产水平。在夏熟因灾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落实秋熟增产措施,调整优化种养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种养殖业,以秋补夏、以副补农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形成了一批骨干产品和龙头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41亿元,比上年增长0.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63亿元,完成土石方6011万立方米。长江堤防达标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太湖治理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加快实施,完成土地整理和复垦复耕6400公顷,新建高标准农田6700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2.8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4%;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324台,联合收割机6098台,分别增长4.1%和5.9%。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13.27亿千瓦时,化肥施用量21.79万吨。 工业 在国内需求不足,出口难度加大,市场约束增强,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年初工业生产增速回落的严峻形势下,全市工业战线迎难而上,积极调整结构,精心组织生产,加强营销促销,鼓励配套协作,大力开拓市场,全面落实各项提速增效措施,使工业增速逐步回升,为实现全市经济增长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16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26亿元,增长8.1%。工业企业间生产发展不平衡性加大,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实现总产值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集体工业实现总产值420亿元,下降7.3%,股份制工业实现总产值131亿元,增长41.5%,三资工业实现总产值612亿元,增长26%。全市实现轻工业总产值1574亿元,重工业总产值1042亿元,分别增长7.5%和8.8%,轻重工业产值之比由上年的60.4:39.6调整为60.2:39.8。 工业产销衔接有所改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仍不理想。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83.22亿元,比上年下降8.9%,亏损额为27.27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4.6%,下降4.8个百分点。 新兴主导产业快速成长,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市继续围绕产业升级、提高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工业整体素质,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着力扶优扶强,积极调整现有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精密机械和环保产品等高技术新兴主导产业,加快实施以纺织压锭、丝绸重组、易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重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项目。一批新兴工程、双加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开发新产品1000多个,新产品产值率和新兴主导产业比重有所提高,纺织压锭10万锭的任务如期完成。 建筑业 全市建筑行业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努力拓展国内国际建筑市场,建筑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市500个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项目8703个,竣工项目6468个,施工面积1467.6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79.16万平方米,实现施工产值91.46亿元,比上年增长6.6%。 运输邮电业 全市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能力继续增强。年末实有公路1815公里,航道2899公里;拥有机动车51.32万辆,比上年增长20%,其中汽车9.24万辆,二轮、三轮机动车34.53万辆。全年完成客运量1.4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66.0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3.6%;完成货运量6201万吨,货物周转量38.61亿吨公里。铁路旅客发送量792.30万人次,货物到达量608万吨。内河港口吞吐量4787万吨,张家港港口吞吐量1397.8万吨,分别增长14.8%和23.8%。 邮电业发展迅速,现代化通信手段广泛应用,邮政新业务加快拓展,邮政电信分营顺利实施。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年末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31.47万门,增长26.1%,住宅电话105.34万户、公用电话3.71万部、移动电话28.98万户,分别增长30%、22.4%和58.1%,城乡电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41.63部,比上年增加10.69部,太仓、昆山、常熟、吴江和张家港相继进入“电话市”行列。邮电寻呼用户52.97万户。全年发送函件1.2亿件、邮政快件105.6万件、特快专递133.9万件、报刊3.1亿份。邮政储蓄、集邮业务稳步发展。 国内贸易业 在多数商品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国内贸易行业加大改革力度,调整网点布局,改进经营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千方百计促销扩销。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销售总额875.42亿元。 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居民储蓄倾向增强,购买力分流扩大,即期消费需求不旺,消费品零售市场偏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9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国有经济零售额70.47亿元,集体经济零售额103.67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8%和3.8%,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75.3亿元,增长21.6%;批零贸易企业零售额216.82亿元,餐饮企业零售额25.16亿元,分别增长5.6%和13.8%。 各类商品市场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成交额68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533.77亿元,增长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