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社会事业 1998年,全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两个文明一起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科技事业 科技事业有新进步。全市又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31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364件,专利授权量67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16.5%,至年末,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为7623件和4425件。新建省级技术中心5家,市级技术中心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有231家。成功地举办了高新技术及产业交易洽谈会,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国内著名高等学校合作,在建设科研基地、引进科研项目和科技人才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新技术孵化器功能进一步发挥,中国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了一批学成归来的科技人才。科普工作广泛开展,民营科技发展较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有新发展。全市继续巩固和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进行了初、高中分设和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试点,扶贫帮困助学、改造薄弱学校、培养名教师名校长、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等5项教育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上年的83.35%提高到88.26%,苏州成为全省素质教育实验区。全市小学在校学生48.8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15.8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18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3.03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24万人,毕业生0.6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33万人,毕业生1.11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64万人,毕业生0.49万人。成人教育等其他各类教育和社会办学又有新发展,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3万人,毕业生0.42万人。又有6.4万人通过了市民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有新成果。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及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发展,涌现出许多受欢迎的好作品,又有一批优秀作品在全国和全省评比中获奖。年末全市拥有文艺表演团体1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站19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出版社2家,公开出版报纸7种、杂志6种;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8座,电影放映单位234个。扫黄打非工作等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取得新成绩,修复并开放了五峰园。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有新面貌。城乡卫生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继张家港、昆山、吴江和苏州市区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后,常熟市也通过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国家级调研,吴县、太仓市的创建工作也有新的进展。区域卫生规划实施取得成效,社区卫生服务得到加强,城乡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4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2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2万人,其中医生1.19万人,护师、护士0.77万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95万张。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有新成绩。在第十三届亚运会上,苏州藉运动员获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1枚,并两破世界纪录,表演项目获亚军。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苏州运动员获金牌总数第2名,团体总分第3名。先后成功承办了“大维杯”国际乒乓球邀请赛、98年全国乒乓球俱乐部甲级联赛(苏州主场)、全国跆拳道冠军赛、十三届亚运会体育舞蹈选拔赛、省运会摔跤赛等大型赛事。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城乡建设和管理 1998年,全市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城镇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 固定资产投资 按照扩大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要求,全市以基础设施、开发区、街坊改造、安居工程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3.48亿元,增长6.3%,更新改造投资36.78亿元,增长3.2%;三资企业投资226.43亿元,增长26.2%,国有单位投资116.72元,增长24.7%,城镇集体单位投资6.62亿元,农村集体投资86.24亿元,分别下降37.5%和15.9%。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254.9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72.3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和3.3%,房屋竣工率为53.58%,比上年提高0.65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275.96亿元,增长34.4%,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1.6%,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和效益有:热轧钢材70万吨,薄钢板22万吨,炼钢16万吨,钾肥4万吨,化学农药570吨,火力发电25万千瓦,显示器50万台,轴承2000万套。 城镇建设和管理 全市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实施了供水、供电、道路桥梁、公共环境卫生等一大批建设改造项目。市区实事工程基本完成,北环路贯通,齐门大桥建成通车,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152公顷,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7.2%,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4.74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近400家单位限期实现了达标排放。市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饮用水水源水质进一步改善。继张家港市之后,昆山市也进入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行列,17个镇成为省级新型示范小城镇。 公用事业 城镇公用事业加快发展,功能日趋完善。年末市区道路面积875万平方米,公交营运线路30条,比上年增加4条,营运汽车847标台,增加132台,全年运客总量1.3亿人次,增长17.1%;营运出租汽车2332辆。日供水能力75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22819万立方米;煤气供气总量5184万立方米,液化气供气总量72061吨,居民家庭燃气率已达97.04%。污水日处理能力23万立方米。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1998年,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改善。 人口 全市年末总人口575.35万人,比上年增加0.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2.47万人,非农业人口192.88万人,增加6.70万人。市区总人口107.75万人,增加0.68万人。全市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9%以上。 就业和再就业 全市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80.64万人,其中国有单位45.69万人,集体单位20.12万人,其他经济单位14.83万人。 再就业工程扎实推进,已建再就业服务中心1000多个,5万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全年通过各种渠道分流安置下岗职工5.08万人,分流再就业率为52.2%。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下,保障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的发放。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和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89元,比上年增长3.4%;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2元,增长4.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649.04亿元,比年初增加115.26亿元,人均储蓄额11284元。各地全面实施特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加大了扶贫帮困、社会救济和送温暖工作的力度。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9.4平方米;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4.6平方米,住房成套率提高到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