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有降,物价指数继续低位运行。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7%,分别比上年回落1.6和1.4个百分点。 金融保险业 金融部门围绕支持经济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内控机制,改进金融服务,全市金融秩序比较稳定,各项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12.44亿元,贷款余额724.2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65.7亿元和97.46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2514.35亿元,现金支出2544.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5%和37.9%。金融机构向多元化发展,新设立了光大银行苏州分行。 商业保险业务迅速拓展,全市保险机构全年承保额2399.11亿元,保费收入15.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29.8%。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规模继续扩大,商品房销售升温。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商品房施工面积750.2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03.23万平方米,分别增长0.7%和13.6%。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97.26万平方米,销售额45.17亿元,分别增长23.1%和31.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62.47万平方米,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88.3%。 旅游业 旅游业在加快景点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古典园林、苏州古城、水乡古镇的知名度,成功地举办了虎丘庙会、天平山红枫节、周庄国际艺术节、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甪直水乡服饰文化旅游节和太湖西山梅花节等大规模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全年接待境外旅游者44.02万人,旅游外汇收入1.2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22.9%;接待国内游客1141.5万人,增长7.1%。虎丘风景区被列为全国十佳文明旅游风景区示范点,苏州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改革开放 1998年,全市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继续深化各项改革。认真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企业改革 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抓大放小并举。全年发起设立股份公司10家,累计已有45家;设立有限责任公司4036家,累计已有11476家。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已完成改制的有56家;国有和城镇集体中小企业改制面达51%;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年末实有个体工商户13.52万户,私营企业1.6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1.65%和52.26%。 资本营运体制改革 国有资本营运体制改革以搞活企业、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值增值为目标,加快构建国有资本营运新体制,新组建了市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初步建立了城区国有(集体)资产管理体系。资本运作力度加大,吴江丝绸集团公司成功地发行了2亿元可转换债券,苏州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配股募集资金1.9亿元。 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初步建立“五大”基本保险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扩大覆盖面,提高收缴率。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实现了与全国统一方案并轨,年末参保企业1.17万户,参保职工67.62万人,离退休人员23.14万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通过调整完善,实行了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分开运作,分别管理的办法,实现了以收定支,收支基本平衡。 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市区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8.7亿元,全年出售公有住房3.1万套,累计已出售公有住房近10万套,占可售公有住房总量的90%以上。 进出口贸易 进出口贸易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积极调整营销策略、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稳定原有市场,开辟新兴市场,保持了稳步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6.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进口额44.42亿美元,出口额52.07亿美元,分别增长11.4%和12.1%;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62.51亿美元,增长7.7%,占进出口总额的64.8%,机电产品出口总值25亿美元,增长25.6%,占出口总额的48%。 利用外资 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形势,全市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改进招商方法,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商来苏州投资发展。全年新增合同外资40.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42亿美元,增长16.1%。在新批利用外资项目中,外商投资超过1千万美元的项目有78个,合同外资20.99亿美元,占全市新增合同外资总额的51.4%。世界前500强的跨国大公司中已有64家在苏州投资。至年末,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6亿美元。一大批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产出获利期,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各项税收已超过20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外经合作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金额0.96亿美元,实现对外劳务承包营业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1.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4%。对外交往活跃,苏州又与埃及的伊斯梅利亚市、法国的格勒诺布尔市结为友好城市,全市已结友好城市21对。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加速推进,投资环境更加完善,产出规模迅速扩大,聚集和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现,创出了新的发展局面,成为全市经济的主要增长源。省级以上开发区全年新增合同外资3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35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74.9%和89.2%;至年末,已开发面积145.94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72.8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6.3亿美元。 苏州工业园区在中新两国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近5年的开发建设,首期开发区内已实现“九通一平”。结合中国国情借鉴新加坡在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经验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合同外资14.7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6%和76.4%;实现财政收入4.02亿元,增长79.4%。 苏州新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综合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财政收入6.38亿元,比上年增长45.5%;新增合同外资4.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46亿美元,分别增长1.3%和139.9%。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及省级开发区,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和招商策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开发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取得了新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