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苏州市统计局

二○○八年一月十日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经济运行

综 合

经济总量跃过5000亿元大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7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9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7:63.7:34.6,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宏观经济效益继续向好。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1.82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9.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30.8%、33.0%和41.7%。财政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9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8%。

农林牧渔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1亿元,比上年增长4.6%。积极实施“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和生态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结构调整得到优化。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6万公顷。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增86只无公害农产品、109只绿色食品和2只有机食品,年末“三品”总数达1447只。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市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3095万立方米,疏浚整治各级河道1672公里,加高加固圩堤160公里,增砌护岸129公里。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新增“三大合作”组织605家,累计2012家,持股分红农户占比达到68%。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新增林地、绿地面积7330公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

96.4%。惠及广大农民的农村公路改造全面完成,实现村村通。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实现同步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904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59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23.4%。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38亿元,增长23.9%;集体工业产值103亿元,增长21.2%;私营工业产值2620亿元,增长25.0%;外资工业产值10580亿元,增长22.3%。重工业产值10957亿元,轻工业产值4993亿元,分别增长26.2%和17.7%。全市工业用电量695.7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2%。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020亿元,增长28%,其中利润750亿元,增长29%。产销率达到98.4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规模型经济和主导产业继续引领全市工业快速增长。工业百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43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3%,增长25.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3个百分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纺织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五大主导行业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2.5%。

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52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5.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施工产值570亿元,比上年增长7.6%,施工面积749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68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9.9%和24.9%。

运输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运能运量不断提升,港口运输与现代综合物流发展加速。全年完成公路、水运客运量达4.02亿人次,客运周转量249.86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4.2%和16.3%;完成货运量1.18亿吨,货物周转量82.02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6%和9.9%。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84亿吨,增长21.8%;集装箱运量189.5万标箱,增长52.5%。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167.22万辆,其中汽车69.79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24.8%。

邮政电信业务规模稳步扩大。全市邮政业务收入10.04亿元,增长18.3%。发送函件1.31亿件、特快专递642.39万件、报刊2.95亿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81.7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124.73亿元。年末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96万门。年末电话机774.16万部,小灵通用户2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18万户,比上年增长25.8%。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商业业态结构优化,区域性商贸中心、特色商贸街区和社区商贸网点梯级商贸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083.55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58.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18.7%。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36.5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和17.2%。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升级。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零售额510.9亿元,增长36.2%;其中吃、穿、用商品零售额分别为65.4亿元、49.3亿元、392.1亿元,分别增长 8.4%、8.1%和45.7%;汽车类增长131.7%,家具类增长85%,黄金珠宝类增长29.1%。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66个,商品成交额1424.82亿元,比上年增长9.7%。

金融、证券、保险业

贯彻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措施,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470.75亿元和5820.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300.73亿元和1003.62亿元。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068.83亿元和5343.8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270.86亿元和914.16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2762.54亿元,现金支出13096.17亿元,均比上年增长11%。

股票交易活跃。全市证券开户总数达80万户,全年股票成交金额达8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年末全市证券营业部共42家,其中当年新增3家。

全市新增保险机构8家,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37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财产险与人寿险的比例为39.6:60.4。全年已决赔款及给付37.4亿元,比上年增长7.1%。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5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9%。其中,住宅、商业营业用房和办公楼投资分别增长16%、53%和38%,占房地产投资的比重为75%、2.4%和17.4%。商品房施工面积为5700万平方米,增长7%;竣工面积为1600万平方米,下降12%。商品房销售额为980亿元,增长53%,其中住宅销售额为820亿元,增长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