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1997年,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和党的一五大胜利召开这两件大事的鼓舞和推动下,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实施“科教兴市、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大跨度调整经济结构,扎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不断加快基本现代化建设步伐。全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城乡面貌有新变化,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经济发展

1997年,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实现稳中有进,运行质量趋好。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3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和17.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4.5%提高到3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000美元。实现财政收入76.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和21.8%。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农业

全市各级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有所增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89.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农业增产新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良种覆盖面继续扩大,丰产示范领导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粮棉油生产战胜了多种自然灾害获得较好收成,多种经营稳步发展,“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已建成的一批高标准蔬菜园艺场对保障和丰富市场供应,稳定蔬菜副食品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功能不断增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特色种养业、创汇农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培育发展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市场和贸工农一体化企业。

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新成绩,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投入4亿多元用于水利建设,其中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58亿元,水利建设完成土石方48l4.6万立方米。望虞河、太浦河和环太湖大堤三大治太骨干工程基本完成,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骨口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入运行,为根本解决太湖水患提供了有力保障。长江江堤的高标准整治已全线启动。高速公路沿线等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较快。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1.73万干瓦,比上年增长2.4%;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073台、联合收割机5756台,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25.5%。全年施用化肥21.6万吨,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13.64亿干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3.6%。

工业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面对重重困难,全市工业企业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加速转换经营机制、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竞争能力,工业生产继续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2357亿元,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6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7%和10.3%。在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971亿元、重工业总产值696亿元,分别增长8.9%和12.4%,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59:41调整为58.2:41.8。

新兴工程、振兴工程和双加技改工程继续推进,扶优扶强力度不断加大,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新兴支柱产业快速成长。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运行质量有所提高,整体素质正在逐步改善。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548亿元,比上年增长5.5%,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6%。实现利税总额82.26亿元,比上年增长7.1%,资产负债率为60.1%,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按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3.7万元,比上年提高9.6%。

建筑业

全市建筑行业以专项治理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了行业管理,广泛开展了安全施工、文明工地、优质工程活动,在城乡建设特别是苏州新区、工业园区等各级各类开发区和重点工程建设中作出了新的贡献。全市493个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项目10546个,竣工项目7964个,施工面积1292.4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27.41万平方米,实现施工产值85.79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91万元。苏州建筑队伍走向全国和世界,国内国际建筑市场进一步拓展。

运输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向高等级、立体化、开放式方向发展。年末全市实有公路1778公里,其中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816公里,占总里程45.9%。苏州至6个县级市及周边省市公路已基本达到二级以上。实有航道2899公里。苏南运河苏州段整治全面竣工,航道等级由原来的五、六级提高到四级,通航能力显著增强。常熟港、太仓港建设取得新进展,张家港港已建成生产用码头泊位16个,其中13个为万吨级泊位;浮筒泊位1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0个。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42.77万辆,其中民用汽车8.66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10.8%。全年完成客运量1.57亿人次,客运周转量58.12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3.5%;货运量7237万吨,货运周转量44.96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12.8%和11.5%。铁路旅客发送量800.61万人次,旅客到达量157.91万人次,货物到达量661.83万吨。内河港口吞吐量4171万吨,比上年增长40.7%;张家港港口吞吐量1129万吨,比上年增长4.4%。

邮电通信业继续加快通信网扩容等基础建设,一个完整、统一、先进的公用通信网正在形成,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年未本地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83.61万门,比上年增长39%,住宅电话81.03万户,公用电话3.03万部,移动电话18.3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40.1%、40.3%和91.9%;城乡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0.94部,比上年增加9部。邮电无线寻呼用户55.47万户,比上年增长51.1%。全年实现邮电计费业务总量(1990年不变价)26.18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发送邮政快件223万件、特快专递143万件、报刊29548万份。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等邮电新业务数字网也开始启动。

国内贸易业

经济发展使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大体平衡,大多数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处在较为宽松的供求环境中。全年批发零售企业商品购进总额757亿元,销售总额936亿元。

消费品市场商品丰富,供应充足。居民消费心理稳定,储蓄和其他投资倾向有所增强,购买力分流进一步扩大,消费品零售市场稳中偏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市区零售额75.21亿元,6个县级市零售额211.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8.7%,国有经济零售额71.74亿元,集体经济零售额107.8亿元,私营和个体经济零售额61.9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