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实施“四大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小康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富民强市、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经济运行 综 合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产业结构稳步改善。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820.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74.22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9:65.4:32.7,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地方财力显著增强,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00亿元,完成400.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3.9%、26.3%和22.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8.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 农林牧渔业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36亿元。生产结构加快调整,无公害农产品持续增加,全市新增35只无公害农产品、188只绿色食品和4只有机食品,年末“三品”总数达1250只。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68家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5%。全市已初步形成优质粮油、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农业实现全面增效,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较快。 农村经营机制不断创新,“三大合作”改革大力推进。全市新增各类经济合作组织366个,累计达到1282个,持股、入社农户累计达到50.67万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全市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3858万立方米。农村新增林地绿地7072.43公顷,疏浚整治各级河道2618公里,加高加固圩堤204公里,增砌护岸工程183公里。全面实现区域集中供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4%。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6.79万千瓦,农林牧渔业用电量2.94亿千瓦时。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5315.9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2543.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3%和24%。全市工业用电量588.4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7%。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30.52亿元,集体工业产值139.22亿元,私营工业产值2019.38亿元,外资工业产值8319.42亿元。重工业产值8452.43亿元,轻工业产值4091.44亿元,分别增长27.1%和18%,重工业化水平达到67.4%。百强企业领头作用显著,全市工业百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03.8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3%,增长26.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业成为支柱产业,全市1100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57.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7.1%,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产销率达98.5%;实现利税790亿元,增长35%,其中利润580亿元,增长38%。 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施工产值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能运量不断提升,港口运输跨越发展。公路、水运客运量达3.53亿人次,客运周转量201.74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5.1%;完成货运量1.06亿吨,货物周转量72.20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5.5%。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51亿吨,增长26.6%,集装箱运量突破100万标箱,达到124.2万标箱,增幅达65.1%。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153.37万辆,其中汽车55.94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8.5%和24.5%。 邮政电信业务规模稳步扩大。全市邮政业务收入8.49亿元;发送函件1.12亿件,特快专递487.55万件,报刊2.62亿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6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104.15亿元,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726.40万门;小灵通用户20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30万户,比上年增长29.7%。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现代商业加快发展,消费环境日益优化,消费结构调整升级。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千亿元大关,达到105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918.12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33.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7%和17.1%;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91.69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63.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16.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零售额377.56亿元,增长19.8%;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60.75亿元,增长19.4%;穿的商品零售额45.57亿元,增长23.7%;用的商品零售额271.24亿元,增长19.3%;吃、穿、用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6.1%、12.1%和71.8%。 金融、证券、保险业 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形势良好。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170.02亿元和4816.7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158.38亿元和970.58亿元。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797.97亿元和4429.7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114.57亿元和977.40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1526.33亿元,现金支出11834.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6.4%。 股市行情飙升,股票交易活跃。全市证券开户数63.15万户,全年股票成交金额达2525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年末全市证券营业部有39家。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新增保险机构8家,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29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8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财产险与人寿险的比例为35.9:64.1。全年已决赔款及给付34.37亿元,比上年增长7.6%。 房地产业 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显现,商品房价格逐步趋稳。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7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2.3%,商品房施工面积为5058.09万平方米,增长7.6%,竣工面积为1440.13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4.1%。全市商品房销售额为599.44亿元,增长19.9%,其中住宅销售额为499.14亿元,增长19.8%。房屋二级市场置换交易活跃,市区存量房交易成交面积为283.0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74.88万平方米。 旅游业 积极打造旅游品牌,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围绕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完善服务、培育精品,精心打造“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城市旅游形象。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24.92亿元,比上年增长21.5%;接待境外游客181.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3%;旅游外汇收入7.48亿美元,增长17.0%;接待国内游客41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全市新增星级饭店27家,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34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37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