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信息化建设 城市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宽带城域网光缆总长度达到9.6万公里,宽带核心交换能力为3776G,城市出口带宽达到72.5G,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67.74万户,增长36.6%;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为10.01万户;互联网专线用户为8146户。医保联网增点扩面,全市各类医保定点单位达2015家,其中定点医疗机构280家,零售药店100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33家。刷卡消费量快速增长,全市18家银行累计发行银行卡1769.4万张,全年POS交易金额103亿元,比上年增长58%。 生态建设与古城保护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张家港、常熟、昆山三市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生态市”,新增全国环境优美镇23个、省级环境优美镇2个、省级生态村116个。吴江市、太仓市建成国家园林城市,苏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园林城市群。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建设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工作展开。19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新增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其中国家级34处,省级106处。成功加入世界遗产城市联盟。平江历史街区获200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修复了文起堂、巡抚衙门旧址等一批重点文保单位,阊门水城门主体修复竣工,陆巷、明月湾古村落以“古建筑入股”形式创出村民和社会力量自主参与保护、经营的新模式,开创古村落保护社会运作的先河。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4.7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4.6%和6.0%。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项目通过国家验收,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99.9%达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3%,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超额完成节水器具改造任务,市区基本达到省级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全省首座千吨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项目竣工投运。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24天。加强耕地保护,复垦整理土地4100公顷。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呈下降趋势。16家企业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苏州高新区和张家港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四、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事业全面推进。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5%以上。全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2项,省级项目216项。127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江苏省奖13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2874件,比上年增长89.9%,其中发明专利2002件,占15.6%;专利授权量4855件,比上年增长46.5%,其中发明专利180件,占3.7%。大力促进产学研和区域科技合作,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扩建了6个科技创业园,累计科技创业孵化器26个,创业孵化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达4016.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2%。全市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487个,累计已达2126个。当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62家,年末实有总数达到844家,新增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48家。人才发展环境得到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引进各类人才12.4万人,引进留学归国人员352名。 教育事业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5%,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高考录取率为84.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2.3%。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54年。全市实施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在校学生35.15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1.25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21万人。职业教育实现优质化、规模化,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2.89万人,毕业生0.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8.27万人,毕业生1.65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3.06万人,毕业生2.27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85万人,毕业生0.53万人。全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30个,双语教育实验学校达到120所。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和国际教育园入驻师生超过10万人。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加强,18个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名录,在全国各城市中居于首位。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三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周庄国际旅游节入选2006年度中国十大旅游类节庆。文艺创作取得新成绩,一批优秀剧(节)目分别获得全国性和省级奖项。文化理论创新工程和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荣获文化部首届创新奖唯一的特等奖。苏州博物馆新馆工程圆满竣工开馆,苏州民俗博物馆扩建保护工程和忠王府维修项目顺利完工。三家出版社出版新书287种,出版电子音像制品24套,公开出版报纸13种,期刊28种。广电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79.92万户。“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作扎实推进,农村有线电视净增用户15万户。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公共卫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177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24万人,其中医生1. 35万人。积极开展慢性病、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建设,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全市无偿献血者达12.25万人次,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的105.7%。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健康城市联盟大会。常熟市、吴江市公共卫生中心和金阊区、沧浪区预防保健中心投入使用。建成一批示范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面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8%。全市新增5个婚姻登记及免费婚前医学检查一站式服务点,推行7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承办中国苏州轮滑世界杯环太湖马拉松赛、第15届世界杯跳水赛、第22届全球华人篮球邀请赛、全国羽毛球锦标赛、环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和大众杯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等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苏州健儿在国际赛场上获得2个世界冠军,在第十五届亚运会上获得6枚金牌。全市城乡新建市级以上全民健身工程923个,全民健身点150个。全年开展900多项次各类全民健身活动,销售电脑体育彩票5.16亿元。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全部超过95%,参保人数均突破170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征缴率均达到98%以上。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口覆盖率达96.1%;农村劳动力参加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1%,74.5万农民领到基本养老金或养老补贴。社会保险基金运转良好,全年征收城镇社会保险费133.3亿元,支出87.4亿元,当年结余45.9亿元,累计结余175.8亿元。全面实施市区少年儿童大病医疗保险、老年居民医疗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