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是我市前进道路上遭遇许多困难矛盾、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又好又快推进年”各项工作部署,着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回调等不利因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一轮思想解放为动力,攻坚克难,负重前行,趋利避害,积极作为,努力在创新中把握发展新机遇,在调整中实现发展新跨越,全市国民经济在科学发展轨道上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果,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的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创业环境和综合竞争力迈上新的台阶。 一、经济运行 【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0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297.5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836.4亿元,增长13.7%。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3.1∶58.9∶38.0,其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0.3个、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5028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8.4%。财政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稳步加大,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环境保护支出增长72.8%,科技支出增长10.1%,教育支出增长1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5%。 【农业与农村经济】 粮食生产形势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60.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1.9千公顷,增长15.8%;粮食总产量达到113.4万吨,比上年增加18.5万吨,增长19.5%;粮食亩产为471.1公斤,比上年增长3.1%,其中水稻亩产599公斤,比上年增长5%,再次位列全省之冠。全市高效种植面积达80.2万亩,高效渔业面积26万亩,规模养殖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2个,累计达299个;新增省级以上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6只,绿色标志农产品31只,有机食品16只,累计分别达383只、251只、117只。全年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08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13.35 19.5 油料总产量 万吨 5.26 2.1 肉类产量 万吨 12.07 5.1 #禽肉产量 万吨 5.46 2.8 水产品产量 万吨 14.20 平 禽蛋产量 万吨 2.88 38.5 茶叶产量 吨 3817 15.1 水果产量 万吨 9.74 31.8 牛奶产量 万吨 1.27 -20.9 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05.7公里,改造农危桥420座。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口201.6万人,参保率100%,覆盖面全省第一,人均筹资标准135元,农民住院补偿率达到35%。组织开展以“三清一绿”、“五化三有”为主要内容的“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农村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疏浚县乡河道98条360公里,清淤河塘4676个。全年水利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9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土方2642万方,修建各类配套建筑物1351座,改造中低产田3.8万亩,疏浚农村河道110条、341公里,完成圩堤加固98公里,兴建防渗渠道287.6公里,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平方公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48家,入社会员9.6万户,符合改革条件的村组基本完成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0家,入社农户4851户,入股土地面积1.5万亩。 【工 业】 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全市工业不断化解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费用上升、外部需求减弱等不利影响,努力保持平稳较快的运行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现价产值52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重工业产值3991.8亿元,增长23.9%;轻工业产值1206.9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完成产值3093亿元,增长25.1%;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完成产值1766.3亿元,增长24.4%。按省统一口径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59.8亿元,可比价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089.9亿元,利税371.1亿元,利润22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23%、17.3%。 产业结构得到改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整体呈现增速快、效益优、质量高的发展格局,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得到进一步显现。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现价产值297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92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8%和22.9%,其中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完成产值174.5亿元,增长101.1%;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570亿元,增长25.2%。冶金、化工等“双高”行业过快发展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冶金行业产值增幅较上年回落12.1个百分点,化工行业产值增幅较上年回落21.9个百分点,回落幅度大于全市平均水平。 规模经济成效明显。产出规模居前的工业百强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38.2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0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27.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6.2个、5.8个百分点;百强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9.1%提高到41.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6个百分点。全市有6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601家企业实现利税总额超过千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9家、114家。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08年 比上年增长% 布 万 米 115080 30.5 服 装 万 件 36468 -1.0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33.32 -10.5 烧 碱 万 吨 26.99 8.8 化学农药 吨 49130 22.2 油 漆 吨 127133 6.4 化学原料药 万 吨 0.3 62.6 合成纤维 吨 83206 -20.0 水 泥 万 吨 2097 27.3 成品钢材 万 吨 562.95 2.6 电力电缆 公 里 44444 150.9 柴油机 万千瓦 1974.55 -22.9 小型拖拉机 万 台 10.92 -33.4 汽 车 辆 6135 15.6 摩托车 万 辆 14.96 10.0 自行车 万 辆 425.12 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