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新增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市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6家,年末市级以上“一站两中心”达到232家。新增溧阳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9家省级孵化器,常州市天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市级孵化器3家,全市已有市级以上孵化器17家,其中省级以上孵化器14家,在省内城市中名列前茅。 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良好。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全市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达到9个。常州轨道交通、太阳能产业基地获得省科技厅认定,并被列入省科技厅重点扶持的“双十产业”行列。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建设着力推进,常州科教城和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全年实施重打产学研合作项目114项,各级政府财政投入9615万元,企业投资8.4亿元,实现总产值101亿元,新增利税13.4亿元。 人才引进环境不断优化。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引进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的补充规定》,将重点优秀推荐项目的创业启动资金提高到300万。通过四批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引进,成功签约82个项目,注册落户59家。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9万人,比上年增长5.2%;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5万人,其中博士108名,硕士1305名。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力实施现代化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主动发展四大战略,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全日制学校430所,在校学生63.1万人,其中普通高校12.3万人,普通中专(含职业中专)3.6万人,技工学校3.1万人,职业高中1.0万人,普通中学20.6万人,小学22.4万人,特殊教育660人;教职工达4.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4万人。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全市28个千万元以上教育重点项目累计投入13.2亿元,完成建筑总面积53.8万平方米。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力保障,“蓝天计划”深入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100%、79%以上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春晖工程”取得明显进展,100所项目学校挂牌建立,网上服务平台开通运行,100G的资源包实现城乡共享。 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由我市青少年组成的中国机器人代表队在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中荣获铜奖,参加WRO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竞赛获得小学组常规赛一等奖,参加世界第21届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获小学组单项冠军。全市中小学省级以上优质学校比例52%以上、就读学生比例65%以上。教育质量高位攀升,高考创历史新高,全市二本以上达线率达44.4%,较2007年提高4.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4%,18-21周岁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8%,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4年。职业学校提档升位取得较大突破,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职教中心通过省四星级职业学校评估,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升格为五年制高职校。单招本科录取人数和本专科录取率连续9年全省第一。 【文化事业】 群众文艺更加繁荣。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公益文化单位(文、图、博等)免费向公众开放,受益总人数达150万。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戏、送书、送电影“三下乡”活动,歌舞团、锡剧团、评弹团、滑稽剧团共演出2105场。大力开展常州农民读书节活动,建成农家书屋300家。年度文化惠民工程各项任务圆满完成,金秋书场、戏曲会馆、青果巷百家论坛等群众文化品牌受到市民欢迎。新增11家周末广场数字电影放映点,被列为全省试点。 精品创作有所突破。第二届“常州戏剧文学奖”共征集戏剧剧本类16个、曲艺小品类19个,获2007-2008年度江苏戏剧文学奖评奖第一名;方言剧本《五月端阳》改编的话剧首次入选中国剧本研讨会;原创舞剧《格桑花与茉莉花》入选“2007-2008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弥补了常州无原创舞剧的空白。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及群艺馆(站)8个;拥有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及纪念馆13个。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91万人次,流通图书86万册次。常州博物馆全年接待参观者达67万人次。 广电事业有序发展。全市拥有对内无线自办广播节目11套,无线自办电视节目8套,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节目41套,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完成,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98%,农村入户率达85%。全年完成19.2万户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改造,有线电视用户数达97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73万户。全年出版发行《常州日报》2592万份、《常州晚报》2281万份、《常州广播电视报》400万份。 【卫生事业】 医疗体系逐步健全。大力实施卫生惠民工程,推进社区卫生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夯实农村卫生基础,完善基本医保政策,促进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61个,其中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98家,门诊部(所)36个;卫生技术人员1.98万人,其中医生8725人、注册护士6605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2人、医生2.43人、床位4.21张。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扎实推进,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2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覆盖率达100%,基本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70个。年末拥有国家级卫生镇3个、省级卫生镇33个、省级卫生村312个。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201.6万人,参保率为100%,人均筹资标准达135元,筹资总额达2.7亿元。建成10家市级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个市级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部达到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新标准。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国家卫生镇3个,省卫生镇30个,农村行政村有572个创建成省、市卫生村,占总数的53%。 【体育事业】 竞技体育取得丰硕成果。奥体中心建成开放,成功举办中国羽毛球大师赛、江苏省青少年摔跤、柔道、个人射击冠军赛等4项国际比赛、10项国家级和21项省级赛事,成为全省首批体育强市。常州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2项世界冠军、8项亚洲冠军和7项全国冠军,陆春龙在北京奥运会男子蹦床网上个人决赛中成功夺冠,成为全市第一个奥运会冠军。 全民健身蓬勃开展。全面实施体育惠民工程,群众体育运动得到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氛围更加浓郁,成功举办第十三届运动会暨第六届全民健身节,全年新增社区全民健身工程20个,对城区177个健身工程进行全面整新、调整和器材添置,开工建设东经120公园青少年户外营地、圩墩公园羽毛球基地、西林公园篮球基地、飞龙公园体育主题公园,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全市体育人口(指每周进行体育活动3次,每次锻炼半小时以上人群)比重达50.8%,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全年销售体育彩票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