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2010-01-06 常州市统计局

四、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58.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4%;常住人口440.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全市暂住人口152.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其中暂住一年以上人口52.3万人,增长0.7%。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独生子女率为8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当年出生人口27236人,死亡人口23811人,自然增长率为0.15‰。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保障服务平台,加大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推进“城乡百千万创业工程”,促进困难群体再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7.9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万人;完成各类再就业培训5.8万人次,援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1.1万人。全市全年筹集就业再就业资金1.7亿元,31万人次享受各类补贴1.9亿元,其中税费减免4481万元,社保补贴1.3亿元。全市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1592元,人均消费支出1496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7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12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9.8%。居民储蓄存款保持较快增长,定期化特征较为明显,全市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31.2亿元,当年新增339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090.3亿元,新增285.7亿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340.9亿元,新增53.3亿元。

居住质量得到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5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3.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8.7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平方米。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困难群体受益面明显扩大,全市新增廉租房家庭1621户,廉租房实物配租完成453户,提供经济适用房3510套,开工建设景秀华庭等经济适用房小区,完成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完成16个共计47.2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总投资达1020万元,整治面积较上年增长91.8%。

【市场物价】

物价涨幅逐步回落。受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振荡、国内经济速度明显回调、工业和农副产品供求关系变化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年初高位攀升、年中逐月回落、年末低位运行的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2,涨幅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3%,居住类价格上涨6.5%,两大类商品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升4.9个百分点。其他类别商品价格运行态势较为平稳,其中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4.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3.8%,衣着类价格上涨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0%。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呈现下跌趋势,平均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下降0.8%和2.1%。

【社会保障】

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95.3万人、112.9万人、71.1万人、65.1万人和56.2万人,企业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超过97%。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市有38.3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2008年底前的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增加到1430元。

【社会福利与救济】

救助水平稳步提高。年末拥有各类养老机构102个,床位总数达12844张,收养人数达8191人。全面完成城乡低保提标工作,保障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公认的“一美元”贫困标准。全市有35225户、70783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2362户、24777人,农村低保对象22863户、46006人,全年共发放保障金12099万元。正式启动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对市区低保对象按季发放物价补贴,四城区城市低保对象发放物价补贴638万元。

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慈善募捐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助医、助学、助老、助孤、助残、助灾”六助活动广泛开展,全市慈善基金总量达14.3亿元,全年发放慈善救助金5957.4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0万人次。慈善超市覆盖所有街道,募集款物510.4万元,救助特殊困难群众1.3万户、3.2万人次。全年发行福利彩票2.6亿元,增长21%。

五、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重大工程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高架路建成通车,西绕城高速公路、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南接线开工建设。截止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7185公里,国省干线公路中一级以上公路比例达82.9%;公路密度达163.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在全线率先完成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常州段的用地提供和房屋拆迁任务,沪宁城际铁路常州站综合交通枢纽、京沪高速铁路常州站站区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全面展开,戚墅堰车站货场搬迁工程开工建设。京杭运河船民服务区和垂直绿化工程全面完成,运河东、西港区一期工程、星港路人行桥、水上垃圾和废油水回收站建成投用,三级航道网整治工程全面启动。录安洲港区码头一期工程实现口岸开放,石化码头水工结构和堆场工程全面完工。

【公用事业】

公交事业发展迅速。快速公交建设运营成效显著,BRT一号线日均客运量达12万人次,占公交日客运量的13.8%以上。“村村通公交”目标基本实现,全市644个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95.7%。全年新增空调公交车800台,空调公交车总量达1349台,比例达57.8%,135条公交线路中62条实现空调化运营,主城区36条公交线路全部实现空调化运营,公交出行的舒适度明显提升,市民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公交出行比例超过25%。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年内对28个菜市场进行了提升改造,其中内部提升14个,原址改造3个,搬迁移建11个。完成120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工程,新岗增压站、魏村水厂一期挖潜改造全面完成,城区供水总量3.5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100%。全社会用电量237.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9%,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1.4亿千瓦时,增长14.5%。开工建设“川气东送”工程,建成高压管网15公里,年末市区管道燃气用户达26.6万户,比上年增长15.5%;城市供气气化率达98.5%。年底城市路灯总数达12.3万盏,比上年增长19.7%。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全力推进太湖治水、城区清水、净化空气、污染减排、生态建设等各项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幅明显,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2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8.8%,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9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值为66.5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8.1分。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年退批、否决建设项目120个,关闭小化工397家,24家污染企业实施搬迁,完成148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10家单位的循环经济试点,完成206个重点减排项目,初步核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4.5%和5%。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5.5万吨/日,全市37个乡镇生活污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太湖治水、城区清水和净化空气三大战役取得明显成效,三条入湖河流水质保持稳定,46条市区河道实现清水目标。生态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内新建成省、市级生态村86家、各级绿色社区38个、绿色学校65所和绿色宾馆8家。全市27个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考核,其中2个已获国家环保部命名。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建成了污染源监控中心和3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