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目标,努力克服宏观环境偏紧和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市经济社会在高平台上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十五”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经济运行

综  合

经济保持较快增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达4026.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8.86亿元,下降0.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691.34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56.32亿元,增长16.9%。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0%、66.8%和3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66826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8000美元。

地方财力明显增强,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完成316.7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5.3%、33.6%和25.5%。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三农”、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

农林牧渔业

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04亿元。农业生产结构继续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52.9:46.5调整为54.6:44.7,畜牧、渔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新增26只无公害农产品、236只绿色食品和36只有机食品,年末“三品”总数达1015只。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15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5.6%。观光农业开始起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2764万立方米。农村新增林地绿地7867公顷,疏浚整治各级河道1791公里,加高加固圩堤191公里,增砌护岸工程179公里。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6.9万千瓦,农林牧渔业用电量2.96亿千瓦时。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21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98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6%和27.4%。全市工业用电量483.5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76亿元,集体工业产值150亿元,三资工业产值6580亿元,私营工业产值1460亿元。重工业产值6560亿元,轻工业产值3280亿元,分别增长28.5%和25.3%,重工业化水平达到66.6%。百强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40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5%。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9640亿元,比上年增长26.7%,产销率达98.2%;实现利税552.42亿元,增长20.7%,其中利润392.61亿元,增长23.5%。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施工产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22.0%,施工面积61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66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18.7%。

运输邮电业

运能运量不断提升,物流业快速发展。全社会完成客运量3.07亿人次,客运周转量191.91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1.4%和7.1%;完成货运量1.04亿吨,比上年增长17.7%,货物周转量68.42亿吨公里,增长30.9%,苏州港港口吞吐量达1.19亿吨,集装箱运量74万标箱。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141.42万辆,其中汽车44.94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26.5%。

邮政电信业务量稳步增加。全市邮政业务收入7.54亿元;发送函件1.11亿件,特快专递394.23万件,报刊2.4亿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33.25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89.78亿元,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626万门(含小灵通);小灵通用户迅猛增长,达20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98万户,比上年增长21.7%。每百人拥有电话机215.9部。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消费结构调整升级。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692.43亿元,餐饮业零售额116.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20.3%;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06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1%和16.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零售额295亿元,增长20%;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49亿元,增长25%;穿的商品零售额34亿元,增长28%;用的商品零售额212亿元,增长18%;吃、穿、用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6.6%、11.5%和71.9%。

金融、证券、保险业

金融机构继续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项存贷款业务平稳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058.3亿元和3872.23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884.9亿元和615.09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0844.55亿元,现金支出11122.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和6.7%。

股市行情总体持续低迷,全市证券开户数53万户,与上年持平,全市股票成交金额达700亿元。全市证券营业部新增3家,总数达到38家。

保险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市新增保险机构3家,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21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75亿元,比上年增长4.9%,财产险与人寿险的比例为30.2:69.8,已决赔款及给付20.68亿元,比上年增长7.8%。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总量保持较高水平,开发结构调整优化,供需矛盾得到缓解,价格走势逐步趋稳。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20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2.5%,商品房施工面积4600万平方米,增长10%,竣工面积1600万平方米,增长9.4%。全市商品房销售额295亿元,增长11.2%,其中住宅销售额240亿元,增长8%。房屋二级市场置换交易活跃,市区存量房交易成交面积达276.95万平方米。拍卖、招标和挂牌交易经营性用地112宗,共计465万平方米。全市完成拆迁房屋面积14万平方米,建成定销房面积22万平方米。

旅游业

旅游业加快发展。围绕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完善服务、培育精品,精心打造“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城市旅游形象,张家港、太仓两市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全市实现优秀旅游城市“满堂红”。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全市接待境外游客1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5.7亿美元,增长17.3%。接待国内游客36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全市新增星级饭店15家,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16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2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