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二、体制改革与开放经济

体制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属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引导改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服务型政府成效显著,新一轮行政审批改革以《行政许可法》作为指导原则和根本依据,以“两个坚持”和“五项清理”为特点,行政审批总事项累计削减72.3%,有86%的行政审批项目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网上申报审批率达到92%。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成效,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调查综合满意率达到98.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2家公司在新加坡上市,筹集资金2.72亿元。全市有5家企业完成辅导验收,新进入上市辅导的企业1家,6家拟上市企业已提交发审会审核。目前市属8家上市公司中已有5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全市新增注册私营企业2.1万家,个体工商户1.83万户。年末私营企业登记注册户数10.27万家,注册资金19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2%和49.7%;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户数达到23.95万户,注册资金9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和15.4%。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46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1.4%;完成工业总产值2900亿元,增长23.7%,户均产值达8450万元。目前已拥有16个中国驰名商标和29个中国名牌产品。全年私营个体经济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到29.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在高平台上快速增长,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总额超过14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总额超过7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9%。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630亿美元,外贸公司出口额34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额21.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4%、9.0%和83.1%。对亚洲、北美、欧洲三大洲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96.2%,其中对亚洲出口额303.6亿美元,增长35.2%;对北美洲出口额185.1亿美元,增长39.9%;对欧洲出口额184.4亿美元,增长41.1%。全年机电产品出口576亿美元,增长40.9%,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2.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1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118.4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出口404亿美元,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175.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2%、20.2%和118.2%。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水平稳步提升,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5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按原口径统计实际利用外资60.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外资项目规模继续扩大,新批超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33.7%,注册外资金额占全市注册外资的63.5%,其中9个新批项目超亿美元。1207家外商投资企业先后增资,一、二、三次产业注册外资之比为0.2:91.2:8.6,单项注册外资规模提高到703万美元,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107家落户苏州。

外经合作

“走出去”步伐继续加快。全市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2%和46.4%。年末在外劳务人员9250人,其中当年新派出劳务人员2256人。当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2个,其中新开业企业20家,中方投资8211万美元。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市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全年共新增注册外资1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6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70.8%和76.7%,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0亿元,批准进区三资企业1260个。

引进内资

引进内资稳步增加。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4469个,比上年增长7.3%。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221.85亿元,其中外地注册资本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三、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全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注重调整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在高平台上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国有经济投资3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三资企业投资587.8亿元,增长31.7%;私营个体经济投资总量已接近三资企业,完成投资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26.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07.34亿元,增长18.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61.01亿元,增长21.8%,其中工业投资1056.13亿元,增长21.5%。全社会施工房屋面积9151.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2%,竣工房屋面积4425.69万平方米,增长9.1%,房屋竣工率为50.9%。新增固定资产1546.4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2.7%。全市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高速公路175公里,发电机组能力327万千瓦,变电设备528万千伏安等。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快速路网框架基本形成。路桥建设按计划加快推进,随着沪宁高速公路改扩建、苏沪高速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西北段、312国道苏州段拓宽、锡太一级公路、东环路快速干道北延和227省道分流线二期工程的建成,大交通“瓶颈”基本消除。年末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432公里,密度达5.1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建设进展迅速,共完成投资23.7亿元,新增通车里程525公里。苏州港建设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完成投资15.8亿元,新增万吨级码头泊位16个,太仓港区二期工程加快推进。

建设与规划管理

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龙头,全面开展综合交通、环卫、消防等各项专业规划,继续开展对三个新城规划的评估、调整、完善和深化,进一步提高城市详细规划的覆盖面,完善古城保护规划。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完善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城市化率达63.5%。市区新增绿地480.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公用事业

城乡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交优先成效显著,市区新增公交营运线路20条,新增公交车301辆,全年公交运客总量3.5亿人次,市区年末营运出租汽车3204辆。市区新建、改建、整治道路路面11.36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15.3平方米,新建改建市区公共厕所50座,敷设污水、雨水管道117.5公里,老住宅小区内的路灯设施改造和城区照明“盲区”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市区家庭燃气基本普及,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1193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6万吨,煤气供气总量6324万立方米,自来水日供水量达105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