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宽带城域网光缆总长度达到7.4万公里,宽带核心交换能力为970G,城市出口带宽达到45G,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覆盖诸多领域,新闻浏览、视频点播、信息查询、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网络娱乐等广泛应用。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42.64万户,新增15万户,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为20.25万户;互联网专线用户为5100户。医保联网覆盖面扩大,医保定点医院达38家,定点药店81家,定点门诊部、社区卫生院和企业卫生所共177家。刷卡消费渐成时尚,全市18家银行累计发行银行卡1586万张,全年POS交易金额64.6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古城、古镇、古村落保护 切实采取措施保障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保护建筑完好,不断提高全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强“一城两线三片”风貌保护,加大古建筑和古镇古村落抢修保护力度。根据《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陆巷等14处古村落列入苏州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古村落;新增谦和堂等60处历史建筑作为苏州市第三批控制保护建筑。 环境保护与治理 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进一步拓展。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ISO14000体系认证,198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292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扎实做好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太湖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市区燃油助力车全面禁行,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35台。加强噪声达标区的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已达到100%。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市区城市环境空气优良以上天数比例为87.67%,空气质量总体达到II级标准,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4.45。 四、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全面推进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十大工程建设,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全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3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1项,省级项目167项。142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江苏省奖8项。全年专利申请量6000件,比上年增长28%,专利授权量3350件,比上年增长20.4%。大力促进产学研和区域科技合作,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扩建了7个科技创业园,累计科技创业孵化器25个,创业孵化面积68.66万平方米,苏州科技中心正式启用。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3000多家,比上年增长36.3%。高新技术产业稳健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5%。全市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96个,累计已达1639个。当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3家,实有总数达到706家,新增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30家。人才环境得到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引进各类人才9万人,引进留学人员301名。 教育事业 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国际合作迈上新台阶。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08%,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高考录取率为88.2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53%。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5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36.04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2.06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76万人。职业教育实现优质化、规模化,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1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2.72万人,毕业生0.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9.46万人,毕业生1.4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1.3万人,毕业生2.25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21万人,毕业生1.15万人。全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20个,双语教育实验学校达到120所。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和国际教育园入驻师生超过6万人。 文化事业 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成功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公布苏州市第一批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化建设稳步推进。坚持“三贴近”,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小品《面试》荣获第5届央视小品大赛4项大奖,《青春跑道》被列入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新编昆曲《西施》高质量创作完成。“苏州周”活动获得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唯一最佳展示奖。已建成7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14个省级“特色文化之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年末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城乡文化站总面积50.37万平方米。两家出版社出版新书315种,公开出版报纸13种,期刊28种。广电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超过150万户,农村广电网建设取得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净增用户7.37万户。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升。成功召开苏港澳健康城市论坛,我市被正式授牌成为健康城市联盟中国分部,母婴健康保护活动获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优秀实践奖。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成使用,并建成国家级实验室和国内首创的健康教育园。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96.1%。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94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7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医生1.28万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2.27万张。积极开展慢性病、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建设,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全市无偿献血者达12万人次,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的106%。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环太湖体育圈”加快建设。全市新建市级以上全民健身工程3个、全民健身点444个。全年开展349项次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成功承办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全国速度轮滑锦标赛和十运会7项比赛三大体育赛事,苏州健儿在国际赛场上获得6个世界冠军,在十运会上获得12枚金牌。全年销售电脑体育彩票超过3亿元。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4.44万户,参保职工186.57万人,增长28.4%;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4.54万户,参保人数239.57万人,增长15.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45万人,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缴费人数分别为152.48万人和154.86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收缴率分别达到98.7%和98.6%。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口覆盖率达95%;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覆盖率为84%,73.5万农民领到基本养老金或养老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