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房产投资总体平稳。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8.9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8.3%,其中住宅完成投资210.9亿元,办公楼完成投资8.2亿元,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5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2%、20.6%、48.2%。全年新开工面积8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551.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5%;房屋竣工面积68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2%。年底在建商品房屋施工面积达2577.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7.7%。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年内完成市财培中心、创慧公司等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制工作;装饰工程实业总公司进入改制程序,药研所正制定改制方案。常州市工贸国资公司接管市中房公司、立业基础设施工程公司、迎春物管公司后,配合完成了职工安置分流和劳动关系调整。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年内有1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募集资金9.5亿元,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达到15家,募集资金82.7亿元。 【民营经济】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民营经济持续保持健康发展态势,总量规模稳步攀升,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现。截止2008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5.7万户,个体经营户12.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5.6%、3.2%。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000.3亿元,户均注册资本176万元,分别增长17.3%和11.9%;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38.1亿元,户均注册资本3万元,分别增长7%和3.4%。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达130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2%,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59%。民营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日益提升,民营经济全年上缴税收2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在全市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达65.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逆势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企业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贸易呈现总量规模扩大、增长速度攀高、发展质态提升的良好运行态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7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增幅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32.4亿美元,增长34.5%,进口43.9亿美元,增长29.7%。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机电产品完成出口72.2亿美元,光学、医疗等仪器出口2.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8%、37.8%,增幅比全市出口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2.3个和3.3个百分点;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额为2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1%,在全市出口额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2.8%下降至19.2%。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完成出口1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9%,在全市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达15%,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新兴外贸市场得到大力拓展,“常州制造”足迹遍布全球6大洲201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对非洲、俄罗斯、巴西的出口增幅分别达41.6%、46.9%和93.8%,高出全市出口增幅7.1个、12.4个和59.3个百分点;对欧盟市场出口额达到3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6.6%,跃居各大市场之首。 利用外资增势平稳。全市各级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积极组织招商活动,全年新签外资项目245个,协议注册外资34.1亿美元,平均每个单体项目协议注册外资139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95万美元。全市新签总投资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项目达97个,协议注册外资23.9亿美元,占全市协议注册外资的比重达7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项目18个,协议注册外资占比由上年的24.4%提高到30.9%。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稳步上升,全年先后有175家外资企业以追加投资或股权转让形式增加投资,增资扩股项目达到190个,协议注册外资13.6亿美元,占全市协议注册外资总额的40%,比上年高出6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2%。 外经合作领域扩展。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完成外经营业额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全年新派劳务人数1863人,比上年增长59%;期末在外劳务人数为3087人,比上年末下降21.5%。一些外经企业的研发实力得到国外客商的认同,成套设备的输出明显增加,常州轨道车辆研发中心新签成套设备输出项目10个,合同额达1.7亿美元。企业“走出去”步伐有所加快,境外投资逐步进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的良性发展时期,全年新核准20家境外投资企业,中方协议投资额达到3625万美元,相当于上年的2.5倍;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180万美元,相当于上年的3.3倍,其中投资额超100万美元的项目12个,超500万美元的项目2个,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开发区建设】 外资集聚效应增强。各级各类开发区发挥技术、人才、资源集聚优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着力打造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持续提升。全市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全年新批协议外资26.4亿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7.0亿美元,完成自营出口65.4亿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3.2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7%、83.3%、49.4%和50.7%。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年引进总投资(包括增资)超1000万美元外资项目28个,其中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6个,注册外资实际到帐7.5亿元,比上年增长40.1%。 【外 事】 外宾来访继续增多。全年邀请接待外宾110批、1005人次,其中副部长以上团组10批、148人次;接待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21批、83人次,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4批、55人次。至年底,有10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年内来访团组22批、159人次,组织11个团组、115人次出访友好城市。全年派遣出国研(进)修生51人次。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以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强力推进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积极探索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全市综合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年内共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98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114项,按照国家新的标准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98家,15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所增强,全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9146件和2536件,比上年增加3125件、33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390件和232件,比上年增加281件、114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