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二、体制改革与开放经济

体制改革

大胆创新发展思路,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启动市属国有资产优化重组工作,出台了规范国资公司投资行为的专门文件;制定国有集体改制企业剥离资产管理和处置暂行办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推动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成效显著,全年有7家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1家公司实现资产证券化,共募集资金41亿元。稳步实施市政公用、环卫管理等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成效,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问卷调查综合满意率达到98.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市新增私营企业1.77万家,年末累计超过10万家,达11.01万家;新增注册资金599.44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金2302.12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90万户,年末累计达到24.98万户;新增注册资金19.82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金107.94亿元。全市3929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28.40亿元,增长23.6%,户均产值达9744万元。新增6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2个中国名牌产品,累计分别达到22个和41个。全市私营个体经济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30.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1.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继续在高平台上快速增长,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742.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出口总额946.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852.62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额45.0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2%和68.5%。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165.17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774.6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7%和28.4%,一般贸易出口增幅高于加工贸易6.3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提高到17.4%。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2.2%,其中对欧盟出口额247.31亿美元,增长33.9%;对美国出口额243.61亿美元,增长34.4%;对日本出口额98.21亿美元,增长18.4%。机电产品出口773.23亿美元,增长30.6%,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58.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0%,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19.8%。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引资结构调整优化。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59.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新批超千万美元以上项目的注册外资金额占全市注册外资的85.3%。其中9个新批项目超亿美元。1273家外商投资企业先后增资。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1.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6.7%,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苏州已成为国际商家投资中国大陆的首选城市之一,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13家落户苏州,投资兴办企业349家。

外经合作

“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市当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51个,中方投资额突破1亿美元,达1.1亿美元,增长28.7%;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9.2%和7.2%。当年新派出劳务人员2691人。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市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全年新增注册外资125.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6.17亿美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1.33亿元,出口总额805.25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78.4%、91.0%、47.8%和85.0%。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八次会议成功召开,进一步明确了苏州工业园区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中新合作区扩大10平方公里,湖东开发大力推进。苏州高新区加快二次创业、北扩西进步伐。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和花桥经济开发区获准设立,昆山出口加工区成为全国首批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试点单位,吴江汾湖旅游度假区成功转型为经济开发区,常熟、吴江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太仓德资工业园获省级批准。

引进内资

引进内资稳步增加。全年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250.58亿元,其中外地注册资本23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实际到帐外地资金630.78亿元,增长4.1%。

三、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达210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国有经济投资45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三资企业投资650.54亿元,增长11.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163.12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41.67亿元,增长15.2%,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44.7%。全市施工房屋面积9942.4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竣工房屋面积4182.97万平方米,增长13.8%。新增固定资产1818.8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6.3%。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全市基础设施投资490亿元,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东南环立交、劳动西路跨线桥等道路工程如期完工;平江、沧浪、金阊新城高起点开发建设,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沪苏浙高速公路苏州段、苏通长江大桥连接线等项目加快建设;204国道太仓东段、230省道吴江南段、338省道张家港段和227省道分流段竣工通车,沿江高等级公路常熟东段、太仓段基本建成;工业园区吴淞江防洪工程和江苏沙洲电厂一期工程等项目顺利建成。年末高速公路总里程434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22亿元,新增通车里程166公里。苏州港建设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完成投资30.45亿元,太仓港区二期工程4个集装箱泊位通过验收;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累计达到80个。

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

城乡统筹规划建设力度加大。苏州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进入报请审查阶段,相城区分区规划、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规、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三角咀湿地公园及生态景观、古镇古村落保护等专项规划、新农村居住示范点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市区新增绿地512.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公用事业

城乡公用事业稳步发展,公共服务功能明显改善。加快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市区新辟公交线路13条,新增公交车317辆,全年公交运客总量3.91亿人次,市区年末营运出租汽车3203辆。新建改建市区公共厕所44座,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9座,敷设污水、雨水管道51公里。市区家庭燃气基本普及,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5.01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3.56万吨,煤气供气总量6250万立方米,自来水日供水量达110.41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