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以应保尽保为目标,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最低保障覆盖面。全市有3.64万户、7.79万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1.43万户、2.83万人,农村2.21万户、4.96万人,各级发放低保资金超过1亿元。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由690元提高到750元。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年末全市养老服务机构168家,总床位1.31万张。全年福利彩票销售3.01亿元,比上年增长67.2%。 五、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就业 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了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全区域实施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加强流动人口信息源头管理,20万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进入信息库,全面启用全国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扎实推进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通运行互动式、参与式、选择式的苏州世代服务网。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全市出生42469人,出生率为6.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2‰。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15.55万人,比上年增加8.24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229.75万人,比上年增加4.64万人。 再就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扩大了《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范围和公益性岗位范围,提高了社会保险费补贴标准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失业人员,积极营造政策促进就业的氛围,引导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全年再就业免费技能培训2.4万人,新增劳动就业岗位30.59万个,12.4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22%。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32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31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9%和11%。市区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12472.3元,比上年增长11.7%。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42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年末家用客车拥有量达36.96万辆,增长34.0%。住房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区全年销售定销房4723套,销售面积34.75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房19.8万平方米;五个老新村改造顺利完成。 市场物价 市场价格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6,八大类指数五升三降,食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3.4%、1.3%、1.4%、3.6%和5.1%;烟酒及用品类、交通及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0.4%、1.9%和2.0%。 2006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发展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矛盾和挑战,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附加值有待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不相称,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等等。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定能克难求进,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附注: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预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