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物资系统加快转制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盘活资产存量,资本营运质量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物资控股(集团)公司全年实现销售额3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9%以上。供销系统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在农资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方面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全年实现农资供应额8.62亿元,农副产品收购额4.89亿元。 市场物价 “短缺经济”现象基本消除,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市场物价由稳趋降,物价指数低位运行。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8.4%,分别比上年回落10.4和7.8个百分点,均为1985年恢复物价统计调查制度以来的最低点。各大类价格指数如下: 金融保险业 金融部门继续贯彻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深化改革,加强调控,强化监管,改制组建了苏州城市合作银行,浦东发展银行苏州分行和日本住友银行苏州分行相继设立。金融秩序良好,形势比较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11.56亿元,贷款余额610.9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82.55亿元和82.95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828.29亿元,现金支出1844.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7%和22.5%。 证券业健康发展。市证券公司完成了重组增资工作。全市年末拥有证券机构21家,资金帐开户数26.26万户;全年代理债券34.4亿元,代理股票795.7亿元。 商业保险快速发展。全市保险机构承保额2115.32亿元,保费收入12.18亿元,已决赔款3.34亿元,赔付率为27.4%。 二、改革开放 1997年,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全面推进以市场取向的各项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正在逐步形成。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并重,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 企业和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抓大放小”战略,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加快实施股份制改造。市级以上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已有40家,其中省级试点企业21家,已批准试点方案的24家,正式挂牌运行的11家,已设立股份有限公司39家,有限责任公司5040多家,有5家企业股票上市。吴江丝绸集团进入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企业行列。坚持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小企业,已有90%以上的乡镇企业进行了转制,涉及产权改革的企业占40%以上。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 按照“搞活企业、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方针,积极推进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市区已组建22家控股公司,制定了资产监管、营运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建立了由资产经营管理决策机构、资本经营主体和自主经营企业组成的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框架,被列为全国国有资本营运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统一管理、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险已全部推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全市已有69.06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3.5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 住房制度改革进展较快,至年末,市区已出售公房6.68万套,占可售公房的63.4%。累计已向8929户职工发放公积金住房低息贷款2.9亿元。对国家安居工程、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街坊改造的住房公积金投放力度加大,累计投资总额已达4.55亿元,共建成国家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住房40多万平方米。年末住房公积金余额为6.16亿元。 市场建设 全市商品市场比较发达,要素市场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市场体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逐步增强。商品市场全年成交额达610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4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10.5%。生产要素市场全年成交额31亿元。 外贸和外资 全市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全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84.46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50.4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4%和30.8%。三资企业出口34.4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3%。加工贸易出口、代理进出口业务发展较快,贸易方式趋向多元化。据海关统计,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增长34.9%,占全市对外贸易总值的67.2%;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已占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49.2%。利用外资在外经贸政策调整、东南亚出现金融危机、招商难度增加的情况下,难中求进。全年新批三资企业648家,新增合同外资44.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利用外资呈现大型项目多、外商独资多、增资项目多、新兴产业多的特点,质量档次提高,投资结构趋好。全年新批外商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23个,合同外资36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81.6%,外商独资项目42O个,合同外资近30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68%。新批生产性外商投资项目548个,合同外资40多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90%以上。农业、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外商投资于新兴支柱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三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涉外“两税”收入已超过10亿元。 外经和国际旅游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拓宽,规模扩大,保持较快发展。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金额10025万美元,完成对外劳务承包营业额926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3%和14.4%。年末外派劳务人员3935人,比上年增长24%。正在实施的82个承包工程项目和272个劳务合作项目分布在52个国家和地区。全市在2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兴办了海外项目61个。 国际旅游的接待能力增强,服务质量和创汇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41.58万人,其中在苏过夜旅游者27.5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7.6%和9.8%。平均每个境外旅游者在苏逗留时间提高到2.16天。旅游外汇收入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到1.05亿美元。年未拥有接待外宾的定点饭店宾馆53家,其中星级饭店宾馆34家。 开发区建设 各级各类开发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外商投资势头强劲,产出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功能和政策优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利用外资的主要载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基地,基本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至年末,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开发面积156.88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3.39亿美元。全年新增合同外资26.52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8.5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60.1%和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