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增强。苏嘉杭高速公路南段扩建工程如期完成,苏通长江大桥南连接线、沪苏浙高速公路江苏段具备通车条件,南环快速路东延及独墅湖隧道、北环快速路及东延、苏福快速路、官渎里立交全互通改造、劳动路东段拓宽等工程顺利建成。年末高速公路总里程432公里,高等级公路总里程3844公里。“一纵三横一环二射”的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城市快速路网构成了适度超前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全面竣工,相城水厂一期工程基本完工,500千伏苏州西变电站等电力设施竣工投运。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加快实施,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开工建设。

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

新一轮《苏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修编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开展商业布局、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建设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土地集约使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和提升。城市化率达到65.6%,市区新增绿地49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公用事业

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方便城乡百姓出行。市区新辟公交线路43条,新增公交车459辆,年末营运车辆达到2427辆,营运线路185条,线路总长达到4052公里。全年公交运客总量4.2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2%。市区年末营运出租汽车3203辆。东南环立交公交停车场和3座公交首末站建成投用。公用事业投入加大,服务功能有效提升。新建、改建市区公共厕所35座,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9座,配套敷设污水管网670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71万吨。市区家庭燃气普及率97.5%,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4.13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3.1万吨,煤气供气总量6900万立方米,市区自来水日供水量108.27万立方米。全社会用电量807.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6%。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宽带城域网光缆总长度达到11.51万芯公里,宽带核心交换能力为8808G,城市出口带宽达到153.5G,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05.01万户,增长25.8%;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为13.5万户。刷卡消费量快速增长,全市19家银行累计发行银行卡超过2400万张,全年POS交易金额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市行政服务中心93.7%的事项实现网上预审。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以保护太湖、阳澄湖为重点,健全省、市、区交界地域协同治污机制,落实县级市、区交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制。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6.3。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26天。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99.83%达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其中市区超过80%。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新增全国环境优美镇5个、省级优美镇9个、省级生态村181个。苏州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群,市区和常熟、昆山、张家港市被列为第一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加强监测,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70多项。压缩淘汰落后产能,全市淘汰落后工艺装备120项,依法关闭化工生产企业500家。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20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60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100个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企业。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当年完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面积4000公顷。

四、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大力推动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全市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80项,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442家。当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98家,全市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725个,累计达2869个。全年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达到3.2万件和0.85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90%。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全市拥有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机构27个,建成15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企业技术中心进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列,年末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4个。苏州累计认定市级外资研发机构达到116个,省级外资研发机构累计达到74个。苏州纳米科技园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第三个国家级国际创新园。人才的聚集效应显现,全市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7.6万人,其中博士344人,硕士2984人,引进留学归国人员533名。我市有26人列入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有16人列入“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并由政府给予资助。

教育事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教育。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15%,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高考录取率为90.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3%。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62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35.46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0.6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8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42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3.03万人,毕业生0.7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7.94万人,毕业生1.63万人。全市新增高校1所,年末在苏各类高等院校18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5.24万人,毕业生2.66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16万人,毕业生1.14万人。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全市80%的小学、初中达到省级现代化办学标准,农村村级小学全部通过市级现代化评估,苏州市成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艺领域精品荟萃。《笑着与明天握手》等4部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十届中国戏剧节、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等重要文化节庆活动。国内外高品位演出节目活跃苏州文艺舞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区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20.57万平方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448个。建成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苏绣艺术馆。

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新增昆山市千灯镇、吴中区陆巷村、明月湾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进展。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的有29个,其中国家级18个;15人入选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