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房屋二级市场置换交易活跃,市区存量房交易成交面积为275.9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11.45万平方米。规范存量土地的利用和转让,全市拍卖、招标和挂牌交易用地2800.52公顷。全市建成定销房面积56万平方米。

旅游业

围绕打造“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城市旅游形象,不断推进资源整合,旅游板块规划和品牌建设加快。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社会特色旅游联动发展,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接待境外游客2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8.60亿美元,增长15%;接待国内游客46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全市新增星级饭店14家,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43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48家。4A级景区点上升到20家,拙政园、周庄进入5A级行列。常熟服装城购物旅游区成为江苏省首个4A级购物旅游区。旅游推广取得成效,成功承办第14届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

二、体制改革与开放经济

体制改革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不断得到破除。积极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经营性国有投资项目法人招标制和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全市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统一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基本完成苏州市级国有(集体)改制企业剥离资产的清理工作。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扩面工作,市级预算单位已全部纳入集中支付范围。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有7家企业首发上市,4家企业实现再融资,募集资金 96.5亿元。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达到30家。行政审批事项的确定和实施基本纳入法制化轨道,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问卷调查综合满意率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启动新一轮腾飞。全市新增私营企业1.26万家,年末累计达12.2万家,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553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2851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63万户,年末累计达到26.61万户;新增注册资本8.42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116.34亿元。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455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2.8%,实现工业总产值4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户均产值超亿元,达10760万元。品牌建设迈出步伐。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1件,中国名牌产品24只,累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达到43件和63只,“波司登”成为苏州第一个中国世界名牌。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2.2%。私营个体经济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30%。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达21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出口总额1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1055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额68.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7%和52.5%。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8.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9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6%,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9.8%。在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贸易出口656亿美元,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286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分别为69.6%、30.4%。机电产品出口957.5亿美元,增长23.9%。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1.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1%。主要出口市场继续保持全面增长。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2.5%,其中对欧盟出口额339亿美元,增长37.1%;对美国出口额 296亿美元,增长21.5%;对日本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长4.9%。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招商引资”逐步向“择商选资”转变,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8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实际利用外资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4.5%,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利用外资项目规模扩大。批准超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017个,注册外资167亿美元,占全市注册外资的比重为90.2%,其中24个项目超亿美元。1257家外商投资企业先后增资,增加注册外资5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18家落户苏州。

外经合作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走出去”步伐加快。当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5个,中方投资额1.4亿美元,增长32.5%;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8%和103.1%。当年新派出劳务人员2000人。江苏其元集团、永钢集团申报建立的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成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苏州工业园区与老挝合资建设万象特殊经济区项目有序展开。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综合功能、产业能级和基础环境得到强化提升。全市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全年新增注册外资1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4亿美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5亿元,出口总额980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74.5%、86.7%、48.9%和83.1%。苏州工业园区被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成为国内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全面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货运总量和海关税收位居全国保税物流园区首位。吴中经济开发区科技创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园、苏州高新区意大利工业园加快推进。六个出口加工区全部封关运作。国家级太湖文化论坛在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全面启动。

引进内资

引进内资稳定发展。全市引进内资项目3917个,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242.4亿元,其中外地注册资本232.1亿元。引进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828个,增长3.95%,其中新增外地注册资本207.8亿元,增长5.3%。

三、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坚持以有效增量带动存量调整,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调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国有经济投资402亿元,比上年下降12%;三资企业投资765亿元,增长16%;私营个体投资760亿元,增长13%。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23亿元,增长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34亿元,增长20.5%,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48.1%。全社会施工房屋面积115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0%;竣工房屋面积4200万平方米,下降9.0%,房屋竣工率为36.4%。全市新增固定资产2150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