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开发区建设 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5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开发区共新增合同外资40.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6%和12.6%,占全市总额的87.3%和68.3%。新批合同外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92个,比上年增长73%,合同外资22.25亿美元;新批外商增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27个,比上年增长33%,共增资7.64亿美元。至年末,累计已开发面积167.43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1.4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1.81亿美元。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了出口加工区,苏州新区被列为国家首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开发区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苏州工业园区实现财政收入16.3亿元,进出口总额37.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5.4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3.6%、126.7%和142.8%。苏州新区实现财政收入19.33亿元、进出口总额48.4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8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68%和55.8%。昆山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10.87亿元,进出口总额18.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0.0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8.1%、33.1%和26.2%。这3个区的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已占全市总量的29.4%、51.6%和46.1%。 三、社会事业 2000年,全市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针,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科技事业 全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招才引智和农业科技示范三大工程,科技事业获得新发展。全市组织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科技项目53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9项,省级项目330项。194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江苏省奖32项。全年专利申请量2021件,专利授权量1922件,至年末,全市专利申请总量11819件,专利授权总量8403件。中国技术创新成果展示暨交易会取得丰硕成果,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加强,签订了《中国科技大学-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人才科技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等290多项科技合作协议,其中80多项已经完成。加强了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扶持力度,设立了风险投资公司,重点扶持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各级创业孵化器已成为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创新和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基地。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园等各类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区全面启动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已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46家,其中当年新增68家。招才引智、科普宣传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教育事业 全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都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9.96%和99.1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1%,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4.9%。全市小学在校学生44.84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3.48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6.99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89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23万人,毕业生0.5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12万人,毕业生1.14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48万人,毕业生0.83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91万人,毕业生0.73万人。民办教育继续发展,现有民办大学3所,民办普通中小学8所,民办职业学校4所。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文化事业 全市以承办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苏州分会场、首届中国(苏州)昆剧艺术节和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为契机,精心组织文艺创作,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舞剧《干将与莫邪》获“中国艺术节大奖”,并涌现出电视文化艺术片《苏园六纪》等一批文化精品。在江苏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评比中,全市11件作品分别获“荣誉奖”和“入选作品奖”,并实现“组织工作奖”四连冠。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文化蓬勃健康发展,市图书馆新馆、苏州电视台电视制作播出中心、苏州日报社新闻大楼等文化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围绕重要工作、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新闻宣传。文化出版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和退思园增补为世界文化遗产。年末全市有文艺表演团体1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站164个,公共图书馆11个,出版社2家,公开出版报纸7种,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8座,电影放映单位221个,电影观众269.87万人。 卫生事业 全市认真实施《苏州市区域卫生规划》,坚持城乡联动,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120”与“110”并轨的急救指挥中心等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加强卫生防病工作,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32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7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48万人,其中医生1.15万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95万张。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取得新成绩,我市成为率先全面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的地区。 体育事业 市体育中心场馆土建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先后承办了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锦标赛中国选拔赛、2000年全国女足联赛等重大比赛,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市运动会。苏州籍运动员在世界和全国大赛上捷报频传,在第27届奥运会上,苏州籍运动员张军和队友夺得羽毛球混双冠军,实现了苏州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唐卫芳在亚洲举重锦标赛上夺得女子75公斤级冠军,陈艳青获得女子举重亚洲锦标赛挺举和总成绩第一名。在首届全国体育大会上获4枚金牌,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2金1银,在省级比赛中共获金牌65枚。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四、城乡建设和管理 2000年,全市加快城乡建设步伐,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城镇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公用事业快速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 交通、水利、电力、城市建设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加快。苏嘉杭高速公路苏州段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沿江高速公路开工建设,204国道常熟复线段等一批交通工程相继竣工,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华能发电厂一期工程2台机组建成发电,一批重大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工程竣工投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6.34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33.64亿元、城乡集体投资100.96亿元、私营个体投资82.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12.1%和144.3%。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459.5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670.84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9.9%和4.7%,房屋竣工率为46%,新增固定资产240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