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常州市统计局

2002年是中国入世元年,也是实施常州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紧紧抓住世纪之初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使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成为“九五”以来发展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好、城市建设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一年。我市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据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76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2.4%,增幅提高0.4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5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430.8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280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比重为6.5﹕56.7﹕36.8,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上升0.4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2万元,达到22260元(相当于2690美元),比上年增加2556元。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总量规模上新台阶。2002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5亿元,增长60.4%。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达到13.5%。财政支出61亿元,增长47.1%。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再创新高,重大项目明显增多。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增长31.1%,增幅较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创近十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各类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8.6亿元,增长34.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47亿元,增长27.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1亿元,增长27.5%。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工业投入明显扩大,全年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12.3亿元,工业完成投资123.7亿元,分别增长16.2%和41.2%。重大投资项目数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亿元以上投资项目73个,比上年增加32个,共完成投资71.7亿元,增长55.3%,占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28.7%。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湖(常州)石化有限公司、武进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新增了弹力面料、塑料树脂及共聚物、连铸坯等生产能力。

价格

市场物价回升乏力,总体呈现低调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5,价格水平较上年下降1.5%。八大类商品价格“升少降多”,上升的两类分别是居住类(上涨0.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0.3%),下降的六类分别是烟酒及用品类(下降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5%)、食品类(下降2.2%)、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8%)、衣着类(下降0.5%)。

农业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特色产业快速壮大。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3亿元,比上年增长3.9%。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又调减6.7千公顷,粮经面积比例由上年的65﹕35调整为63.1﹕36.9。奶业、特种水产、名优畜禽、花卉苗木等附加值较高的多种经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多种经营实现产值75亿元,增长5.6%,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1%,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特种水产面积达到48.5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91.5%;花卉苗木面积达到15万亩,夏溪、加泽、东安3个乡镇被评为全国花木之乡;冬季设施农业面积13万亩,新增了3.5万亩。绿化造林取得新突破,全年成片造林4.0万亩,其中经济林2.6万亩,是近年来造林力度最大的一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得到有效推进,全市20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94.4亿元,增长15.2%。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数量不断增加,全市通过省级以上认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分别达41只和16只,共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1个,面积达21.6万亩。农业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又启动建设1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累计达110个。

农机水平不断提高,水利设施继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联合收割机1524台,其中高性能自走式联合收割机456台。水稻机收率首次突破50%,达到58.1%,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三麦机收率为98%。机开沟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98%;机耕、机电排灌、机植保率均为100%。全年完成水利建设土方1924万立方米,兴建防渗渠道543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7.3万亩,完成圩堤加固400公里,疏浚河道220条、289公里,改造水库塘坝256座,增加蓄水130万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10.2万亩,建设高效农田7000多亩。

工业

规模总量不断上升,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67亿元,增长16.5%。全年工业用电量68.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441.7亿元,外商及港澳台资企业完成产值227.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4%和18.1%;轻、重工业分别完成产值472.1亿元和694.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0%和17.6%,重工业化水平达到59.5%,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

工业效益大幅提高,运行质量不断上升。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135.5亿元,实现利税86.0亿元,利润4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2%、26.1%和46.9%。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4.6,比上年上升10个点。产销衔接情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发展良好,新兴行业效益显著。四大支柱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长13.2%,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6.2%,利税增长42.9%,利润增长73.7%,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9.3%、40.2%、35.9%和37.5%,利税、利润增幅分别超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16.8个和26.8个百分点。三大新兴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6.5%,利润增长52.8%,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增速高出6.3个和5.9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分别有1家销售超50亿元和18家销售超1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30户重点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8.6%、6.7%和10.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33.7%、33.5%和40.4%。

农村工业健康发展,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全市农村工业完成总产值1185.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92.8亿元,实现利税7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4%、25.8%和28.9%,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5.7个、5.6个和2.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