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五、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区划调整顺利到位,城市建设拉开框架。顺利实施了市管县体制以来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促进了城市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创造了条件。城区面积明显扩大,市区从280平方公里增加到1864平方公里。正式启动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加强了规划的规范化管理,使规划的龙头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重大工程建设 基础建设力度空前,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常澄、锡宜、宁杭等三条高速公路常州段进展迅速,共完成投资7.93亿元;以大外环为重点的干线公路建设全面铺开,南环线及其东延伸线、金宜线、溧老线建成通车,东环线特大桥、西环线、北环线工程启动实施。旧城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市区完成危旧房拆迁1582户,拆迁面积6.37万平方米,建成改造了劳动路、怀德路等骨干道路,维修改造了南大街周边道路、永宁北路、清南路、新市路、戚大街等一批项目,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市路网。锡溧漕河整治工程、魏村水厂一期工程、天然气一期工程、戚区污水处理厂、新区公交服务中心等一批公用工程进展顺利,达到年度建设目标,火车站停车场建成并投入使用。2002年,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特别是交通及市政设施完成投资42亿元,增长44.8%。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优先发展,生活环境有所改善。全年新购公交车159辆,新增公交线路6条,延伸9条,解决了会馆滨公寓、莱茵花园、人民新家园等一批居民小区通公交车问题。完成“一户一表”改造4.2万户,市区煤气用户10.4万户,新增7997户,城市供气气化率为95.8%。市区全年供水总量2.8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0.8亿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88%。路灯亮化工程进一步推进,全年更换2063盏街巷里弄路灯。全社会用电量97亿千瓦时,增长19.2%,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1亿千瓦时,增长1.5%。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综合整治成效显著。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加强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和防范。全年完成环境治理项目76个,关停并转污染企业8家。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废水中COD年排放量3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年排放量4.8万吨。市河黑臭现象正在逐步消除,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近7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80%以上,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控制在99%左右。大气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年平均空气污染指数在100左右,市区烟尘控制覆盖率为100%,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或好于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的比重达到6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噪声污染有效控制,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为63.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城市干线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8.6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1分贝。年内全市又有15家单位通过ISO14000认证,累计有29家单位获得ISO14000证书。 城市绿化 市区绿地大幅增加,街景市容明显改观。全年市区新增绿地91.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47.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2.0%。通过规划建绿、拆房辟绿、开发带绿等形式,先后建成了桃园路滨河绿地、人民公园敞开扩建、新城绿地一期、体育广场一期、青果巷滨河绿地、关河绿地、兰园敞开扩建等一批绿化广场。拥有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8个,省级园林式单位11个,全年园林绿化部门共组织216万盆花卉装缀街头、广场,比上年增长20%。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所有数据均保留一位小数; 2.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其余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