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常州市统计局

二、改革开放

企业改革改制

国企改革不断深入,改制上市进度加快。围绕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目标,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全年完成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23户,破产关闭企业25户。流通企业改制顺利推进,粮食局、供销社所属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原19户市属外贸企业经资产重组合并为6户后,已有5户进行了改制。年内我市又有黑牡丹、常茂生化两只股票成功在上海证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发行上市,使上市公司总数达7家,共募集资金26.1亿元。

个私经济

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3976户,新发展私营企业7976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1.8%和31.9%。年末全市个私经营户数达11.4万户,增长5.3%,其中私营企业2.4万户,增长34.7%。个私企业注册资金191.1亿元,从业人员48.8万人,分别增长51.8%和14.9%,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77.2亿元,从业人员33.4万人,分别增长56.8%和34.6%。全年个私工业完成总产值452.3亿元,增长27.6%,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7.4%,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个私商贸、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5.6亿元,增长12.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54.3%,提高0.2个百分点;个私经济完成投资31.1亿元,增长40.7%。

社会保障

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保险改革稳步推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长足发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同步展开,全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年末全市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达5284户,人员39.4万人,净增3.1万人。全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达97%,提高3个百分点;支付养老金13.9亿元,增长32.8%。参加失业保险统筹的职工人数为49.7万人,征缴和发放失业保险基金分别比上年增长18.8%和12.8%。年末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速度加快,年末共有4644个单位、4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85.2%和61.3%;医保覆盖面达到85%,比上年提高32.8个百分点。全市现有定点医疗机构133家,定点医务室(所、站)141家,定点零售药店44家,均比上年有较大数量的增加。

对外贸易

自营出口增势强劲,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进口12.6亿美元,增长15.5%;出口26.6亿美元,增长22.7%。外贸依存度由上年的40.1%提高到42.3%。至年末,全市新批自营出口企业205家,比上年增长162.8%。全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44家,其中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6家。在全省自营出口企业前十强中,新科电子、晨风集团、黑牡丹集团和星球电子分列第一、第四、第六、第九位。出口产品的档次进一步上升,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12.4亿美元,增长33.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6.5%,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4.1亿美元,增长51.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5.5%,提高2.9个百分点。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出口国别和地区又增加5个,达到161个,美国、日本、欧盟三大市场继续保持我市出口份额的前三位,出口比重分别达25.9%、25.4%和12.6%。

吸收外资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吸引外资显著增长。成功举办国际中小企业大会暨2002年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商品博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全年新签协议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63个,增长35.9%;协议利用外资(原口径)25.7亿美元,增长122%;实际利用外资(原口径)9.8亿美元,增长58.2%。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全年批准总投资(包括增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82个,共吸收外资合同金额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1.5%,其中包括联新半导体、旺达纸业、鑫海钢铁等3个超亿美元的特大型项目。至年末,在常州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73个;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22家先后来常投资兴办了24个项目。外资企业经济效益情况良好,全市投产开业的三资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49家,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企业35家。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外经领域不断拓展,对外合作较快发展。全市新签外经合同金额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2%;完成外经营业额9837万美元,增长28.4%;年末在外劳务人员5013人,比年初净增468人,其中当年新派出1616人。全市拥有外经权的单位达15家,外经合同额超1000万美元的单位6家,营业额超1000万美元的单位4家。全年新签工程承包项目76个,合同金额9092万美元。

外事

外事工作稳步推进,友好往来日益频繁。全年共接待邀请外宾70批659人次,其中,副部长级以上团组9批55人次,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13批107人次。全年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0批38人次。至年末,共有8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来访团组24批230人次,我市组织18个团组119人次出访了7个友好城市。全年派遣出国研(进)修生6批31人次。

开发区建设

开发开放成效明显,经济比重稳步上升。年末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开发区,新增省级钟楼经济开发区。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8亿元,累计达67.2亿元;新开发面积5.2平方公里。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5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93亿元,增长36.9%。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7个,合同利用外资19.2亿美元,增长146.1%,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4.8%,较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3.8亿美元,增长54.2%,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9%;自营出口6亿美元,增长27.3%。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示范作用日益体现。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环保园、电子园、软件园、滨江工业园等专题园区已初具规模。全年引进外资项目97个,比上年增长51.6%,其中,超亿美元项目2个,超1000万美元项目37个。新批合同外资金额13.1亿美元,增长168.2%;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增长21.8%;自营出口1.7亿美元,增长48.1%;实现财政收入14亿元,增长42.9%。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创新能力逐步增强。2002年,常州被确定成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重点城市,常州软件园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组建国家软件园,数控机床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全年启动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4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126项;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48项,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9项。争取落实国家、省各类科技专项资金2830万元,下达市级以上各类科技经费4030万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工业达到42.8%,农业达到56.1%,分别比上年提高0.8个和1.2个百分点,科技进步监测综合指标得分继续位居全省第四位。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4家、高新技术产品144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2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95家,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达817只。高新技术产品完成产值41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全年专利申请1115件,专利授权816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