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 建筑行业平稳发展,市场行为不断规范。全市建筑业外出施工总人数9.5万人,比上年增加3000多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4%。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5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0.9%。全市建筑业市场规范运行,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得到进一步增强,建筑项目的报建、招投标率、公开招投标率均达到100%。常州二院门急诊住院楼工程荣获中国“鲁班奖”,延陵东路改建工程获得国家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健康有序,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04.7亿元和559.9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23.9%和25.8%;外汇存、贷款余额6.7亿美元和2.2亿美元,比年初分别增长8.7%和16.6%。当年现金累计投放69.5亿元,增长64.3%。金融对全市工业经济、个私经济和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工业类贷款余额342.6亿元,个私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36.3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8.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9.8%、36.8%和89.8%,其新增贷款在总新增贷款中所占比重分别达45.1%、21%和15.9%。 证券市场规范发展,股民队伍稳步扩大。15个证券营业部全年证券交易总量达432.3亿元,其中,A股交易量327.2亿元,基金交易量12.9亿元;B股交易量5.5亿元,债券交易量86.7亿元。年底全市证券营业部的资金帐户总数为28万个,股东帐户总数为47.8万个。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全市保险机构达到11家,全年保费收入25.7亿元,增长55.2%,其中,人寿险19.9亿元,增长65.4%;财产险5.8亿元,增长28.1%。各大保险公司努力加大营销力度,新型险种销售势头看好。全年健康险增长28.4%,机动车辆险增长18.5%。全市保险业务支出5.5亿元,上升31.9%。 国内商业 新兴消费拉动明显,消费市场逐步升温。全年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5亿元,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89亿元,增长12.1%;餐饮业完成23.2亿元,增长28%。城市市场(包括县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3.1亿元,增长12.7%;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6.4亿元,增长8.6%。汽车、住房、装璜等消费热点的兴起,对全市消费市场的回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新型业态竞相发展。年末各类市场达450个,新增25个,成交总额达342.2亿元,增长2.8%。全市超亿元市场52个,十大重点市场完成成交额150.6亿元,增长13.6%,其中,湖塘针纺织品市场、邹区灯具市场、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长江自由贸易中心、钢材现货交易市场和溧阳江南春市场的成交额超过10亿元。大卖场、连锁店、直销店、主题商场又有新的发展,乐购、农工商2家大卖场在年内相继开张营业。市区菜市场改造继续推进,年内又有清潭、西新桥一村、富强等3个菜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邮电通讯和交通运输 邮电业务快速增长,服务门类更为齐全。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收入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邮政服务渠道进一步拓宽,投递速度有所加快,全年发送各类函件7112万件,比上年增长23.8%,其中,特快专递92.8万件,下降1.3%。 电信业务增势不减,“数字常州”扎实推进。全市通信业务收入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全年固定长途电话通话量1.6亿次,增长13.3%,其中国际及港澳台次数202.6万次,下降2.2%。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双双突破一百万户,年末本地网固定电话用户106.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3.5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29.3%;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31.2部,拥有移动电话36.1部。年末因特网用户22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2万户,增长118.2%;ISDN(一线通)用户5422户。全市共有3万多家企业和168个政府部门实现了上网,上网企业数比上年增长8.5%,政府部门上网普及率达100%。通信工程建设速度继续加快,全年布放光缆33.3千芯公里,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扩容10.7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扩容16万户,完成75个小区的宽带接入。 交通运输稳步上升,总体能力继续增强。全年完成客运量11216万人次,增长6.8%,其中,公路10598万人次,增长6.8%;铁路602.8万人次,增长4.2%;航空14.9万人次,增长19.0%。完成旅客周转量47.5亿人公里,增长4.6%。完成货运量5140.1万吨,增长6.4%,其中,公路3783万吨,增长9.8%;铁路245.9万吨,增长2.4%;水运1111万吨,下降2.9%;航空0.3万吨,下降3.3%。完成货物周转量27.5亿吨公里,下降1.6%。 港口建设速度加快,外贸吞吐迅速增长。全市港口吞吐量1944.6万吨,增长6.9%。长江常州港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吞吐量达152.5万吨,增长8.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57万吨,与上年持平;集装箱吞吐量2万标箱,增长42.9%。全年接待外贸船舶323艘次,增长34%,其中外籍轮115艘次,增长42%。 房地产业 房产市场健康发展,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5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4%;竣工面积268.8万平方米,增长39.3%。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48.6万平方米,增长43.8%,其中,商品住宅销售223.8万平方米,增长31.5%。在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房比例达到98.2%。金色新城一期等一批规划面积大、配套设施全的新型住宅小区竣工落成,天安新城市花园、兆丰花园、莱茵花园等9个楼盘荣获“江苏明星楼盘”称号,延陵东路改建工程和怡康花园还获得省“人居环境奖”。 存量房产交易火爆,成交面积再攀新高。全年成交二手房9930户,比上年增加2709户;二手房过户面积1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4.5%。 旅游业 旅游经济长足发展,龙城形象得到提升。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8.1万人次,增长70.9%;接待国内旅游者680.2万人次,增长34.9%;市民出境旅游人数3628人,增长17.3%。全社会旅游总收入61.3亿元,增长30.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6.2亿元,增长27.2%。旅游外汇收入6099万美元,增长77.3%。实现旅游增加值24.9亿元,增长36.8%。旅游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到3.8%。年末全市共有星级涉外饭店50家,新增10家,其中四星级4家;旅行社总数43家。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年末共有各类旅游区(点)19个,其中,全年游客超过20万人次的10个,超过50万人次的6个;年内新增中华恐龙园和茅山风景名胜区等4A级景区(点)2个,总数达到4个。“休闲常州二日游”线路受到市场青睐,“中华龙城”的旅游形象逐步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