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技术市场交易活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3万人,增加1.2万人;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和引进各类技术人员9138名,增长3%,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127人,增长60.8%。全年引进国内外科技成果4100项,签订科技经济合作协议415项,技术贸易达5.1亿元。组建省内首家国际科技合作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12场次,专业人才境外培训51次,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项,完成科技项目国际化论证130项。 教育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681所,其中普通高校8所,新增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先后在我市开通远程教育校外站点。全市各类全日制学校共有在校学生60.3万人,比上年增长3%,其中,普通高校3.5万人,增长32%;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中学7.1万人,增长7.6%;普通中学22.1万人,增长8.7%;小学27.4万人,下降4.8%;特殊教育0.1万人,增长34.1%。教职工3.9万人,增长0.8%,其中专任教师2.9万人,增长1.7%。基础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为98.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4%,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招生比为1﹕1.0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高考万人进线率连续8年名列全省首位。教育现代化进程继续推进,全市100%的乡镇和99%的教育部门直属学校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新增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8所,省级实验小学13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省级重点高中4所。常州大学城首期工程、勤业中学一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启动或建成,全年新增校园网73个,累计达151个,全市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文化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群艺活动丰富多彩。金坛市锡剧团创作并演出的剧目《少年华罗庚》荣获第十届文化新剧目奖。成功主办了第二届常州艺术节、“常州当代书画作品展”等一批文化活动。全年创作《老铳》、《阿拉美丽苑》、《青菜萝卜交响曲》等十余个剧本,接待国内外演出30多场次。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及群艺馆(站)69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及纪念馆7个。常州市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约66万人次,流通图书近54万册次;常州市博物馆全年接待参观人员3万余人次。 广电事业生机盎然,社会传媒不断增多。年末全市拥有自办广播节目7套,平均每天播音110小时40分;自办电视节目8套,有线电视传输节目30套。在全面实现“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全市行政村通光缆率达100%。全年完成1.5万户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改造,有线电视用户数达60.2万户,新增3.1万户,入户率达70%。广播节目覆盖率、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达100%。全年出版发行《常州日报》2738万份,《常州晚报》2592万份,《常州广播电视报》676万份。 卫生 卫生事业长足发展,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包括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医务室、门诊部(所)和村卫生室)1387个,其中,医院29个,卫生防疫站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预防保健和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婴儿死亡率为6.6‰,孕产妇死亡率为5.6/10万,儿童计划免疫“五苗”覆盖率(以乡镇为单位)达95%以上。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常州第一人民医院4万平方米病房楼已于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农村卫生工作又取得新进展,全市已建立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武进、金坛、溧阳均被评为全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市,全市共建成35个省级卫生镇和79个省级卫生村。 体育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年内全市承办2项国家级比赛和2项省级比赛,其中第十四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常州赛区)是我市历史上承办的最高级别的体育比赛。全年常州籍运动员共获得2项世界冠军,1项亚洲冠军,21项全国冠军,在第15届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获得金牌73.5枚、总分1937分,均名列第五。继续有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全年新增5个全民健身工程、50个省级健身点、14个市级健身苑,使健身苑(点)的总数达到200个。新北区体育中心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马公桥等三个街道被省体育局命名为第三批江苏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全市体育人口(指每周进行体育活动3次,每次锻炼半小时以上人群)比重为40.2%,《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率、达标率、优秀率分别达到100%、97.7%和23.6%。全年发行体育彩票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社会福利与救助 福利事业全面推进,救助能力有所增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全市已保障城镇低保对象3773户8056人,农村低保对象5595户14358人,共发放保障金1527万元,比上年增长105.0%。当年解决廉租房户数138户,比上年增加27户。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福利机构101个,床位数4988张,在院人数4071人。年内新办福利企业16个,新安置1311名残疾人就业,比上年增长55.0%。建立规范的市和辖市(区)法律援助中心8个,共接受法律咨询人数1.1万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46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9.7%和32.7%。全年发行电脑福利彩票4700万元。 四、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计划生育有效实施。2002年全市共出生人口1.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4.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43.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实施,计划生育率达到98.8%,节育率92%,独生子女率79.7%,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就业 就业安置力度加大,技能培训得到重视。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3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全年投入再就业资金2312万元,安置就业人数2.6万人,完成各类就业培训2.3万人次。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相应提高。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907元,增长13.7%。另据城乡居民生活抽样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原口径)10759元,增长14.4%,突破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5138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增长6.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2%,分别比上年下降0.1个和3.7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49.9台,空调机90.5台,电脑25台,移动电话83.5部,摩托车37.6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视机140台,空调机22台,电话82部,移动电话45部,摩托车61辆。城镇居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积17.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4.1平方米。居民储蓄存款大幅上升,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99.9亿元,当年新增87.3亿元,增长21.2%;人均储蓄存款14566元,增加2483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