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06 苏州市统计局

城镇建设和规划管理

全市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力度加大。完成了市区环城绿带规划和城市出入口环境整治规划;正在抓紧进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环太湖地区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苏州西互通至新区段改造以及城区防洪综合治理的防洪驳岸和道路工程完成,观前地区整治更新二期工程基本竣工,市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继续推进,城市亮化、美化工程进展较快,市区主要干道及重点地区架空线入地和街景灯光建设基本完成,街坊解危安居工程、无地队改造进展顺利,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6.53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1.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4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4平方米。镇、村区划调整加快实施。

公用事业

城市公用事业加快发展,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年末市区公交营运线路42条,比上年增加8条,营运汽车1139标台,增加251标台,全年运客总量17650万人次,增长24.7%;营运出租汽车2346辆。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06.25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24371万立方米;煤气供气总量6827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总量67671吨,居民家庭燃气率达98.5%。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0年,全市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继续改善。

人口和就业

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出生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全市当年出生44002人,出生率为7.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8‰。年末全市总人口578.17万人,比上年增加1.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1.83万人,比上年减少37.95万人,非农业人口246.34万人,比上年增加39.89万人。市区总人口110.79万人,比上年增加1.42万人。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75.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38.8万人,集体单位11.5万人,其他经济单位2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8%。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487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和10.3%。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73元,市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02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6%和7.4%。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农民为40.0%,市区居民为42.7%,分别比上年下降0.7和0.9个百分点。储蓄存款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3.7亿元,比年初增加52.42亿元,人均储蓄存款1.39万元。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和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59.73平方米和16平方米,市区居民住宅成套率达79%。扶贫帮困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较快。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够高,农民收入增速回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偏低,行业间发展不够协调;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困难和问题。对此,市委、市政府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注:本公报部分数据为预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