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常州市统计局

邮电通讯业和交通运输

邮电事业发展迅猛,新兴业务增势强劲。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4亿元,增长62.3%。固定电话增长较快,年末本地网固定电话用户75.9万户,增长27.2%;移动电话成倍增长,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6.5万户,增长1.2倍;多媒体又有新突破,因特网用户16.3万户,新增14.3万户,增长6.8倍;ISDN(一线通)用户6422户,新增4833户,增长3倍。企业上网工程进展迅速,已有1.1万家企业上网。综合通信能力大大增强,市话、农话分别扩容4万线和3.5万线。建成信息骨干网二期工程,全年完成管道工程366.2孔公里,布放光缆2万芯公里。多媒体综合宽带平台工程建成,常州互联网出口带宽由50M提高到2560M,提速达50倍。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完成广域网建设。

交通运输稳步增长,综合运能有所扩大。全年完成客运量10196万人,增长10.6%,其中,公路9620万人,增长11.3%;铁路556.7万人,增长1.1%;航空18.7万人。完成旅客周转量44亿人公里,增长11.4%。完成货运量4696万吨,下降4.3%,其中,公路3335万吨,增长1.1%;铁路223.4万吨,增长0.7%。完成货物周转量26.8亿吨公里。

常州长江港全年接靠外贸船舶124艘次,增长1.5倍,其中,外籍轮55艘次,增长4.5倍。完成货物吞吐量95万吨,增长45%,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4.5万吨,增长2.5倍。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比较兴旺,住宅消费增长加快。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407.4万平方米,增长17.4%;竣工面积204万平方米,增长20.5%,其中,竣工住宅面积161万平方米。房产市场成交活跃,个人购房热情较高。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5.2亿元,增长17.8%,其中,销售给个人的22.3亿元,增长14.9%。怡康花园一期、藻江花园、丽景花园、兆丰园等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怡康花园一期工程通过建设部小康示范综合验收和2A级住宅性能认定。

旅游产业

旅游事业加速发展,旅游知名度有所上升。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3.3万人次,增长18.3%;接待国内旅游者428万人次,增长10.9%。全社会旅游总收入38.1亿元;实现旅游增加值15.6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412万美元,增长10.7%。全市新增星级饭店8家,年末共有各类星级饭店22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7家。全市共有旅行社24家,常州青年旅行社被评为全国百强国内旅行社。天目湖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最高级别的4A级旅游区。中华恐龙园一期建成营运,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31万人次。举办了首届常州旅游节,组织了千禧千骑游龙城、天目湖双摩大赛等多项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常州旅游业的知名度。

二、改革开放

国有企业改革

改制改组进展顺利,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改制21户,改制面累计达84.4%;国有小型工业企业完成改制30户,改制面累计达91.1%。列入全国6599户重点脱困企业名单的23户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累计完成脱困20户,脱困面86.96%。

个私经济

个私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贡献成效显著。年末个私经济户数10.2万户;注册资金86亿元,增长31.6%。全年个私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10亿元,增长22.0%;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0亿元,增长17.3%。个私经济的发展为吸纳下岗职工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年共有3000多户(次)私营企业参加下岗(失业)职工招聘洽谈会,达成用工意向9000余人。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医疗保险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达4464户,人员34.9万人,增加0.5万人;养老保险费收入8.6亿元,征缴率达到93.6%。全市13.5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参加失业保险统筹的职工50.2万人,增加3.2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1亿元。年末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7万人。出台了常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及配套文件,确定了35家定点医疗机构和3家定点零售药店。全市已有19万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数)28.2亿美元,增长46.4%,其中,出口总额18.6亿美元,增长45.7%。全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39家,增加9家,其中,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4家。出口的国别和地区达141个。机电产品出口额占自营出口额的比重达31%,提高1个百分点;远洋市场出口比重37.6%,提高6.6个百分点。

吸收外资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全市新签协议外资项目329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项目18个,增加4个。新签协议外资金额10亿美元,增长11.2%。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增长11.9%。全市年末投产开业三资企业907个,销售超过1亿元的三资企业39家,利税在1000万元以上的三资企业40家。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外经合作领域扩大,经营业务发展迅速。全市新签外经合同金额1.25亿美元,增长32.4%;完成外经营业额9409万美元,增长13.2%;年末在外人数4060人,增长26.5%。

外事

外事工作稳步推进,友城关系更加密切。全年共接待邀请外宾62批425人次,其中,副部长级以上团组9批93人次,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10批71人次,接待来访的外国记者4批11人次,接待友城来访团组11批120人次。我市10个团组52人次出访了6个友好城市。

开发区建设

开发开放力度更强,开发区建设成绩显著。年末共有1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2.5亿元,累计开发面积40平方公里。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344.1亿元,增长24.3%;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18亿元,增长35.6%。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0个;合同利用外资3.7亿美元,增长57.8%,占全市比重达36.6%,提高1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增长17.8%,占全市比重27.7%,提高1.5个百分点;自营出口3.9亿美元,增长69.6%。

新区发展引人注目,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常州新区环保园、托普软件园等特色招商成绩喜人,旅游、教育等主题招商取得突破,外向特征更加明显。新批合同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84.6%。总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7个,其中超过3000万美元的项目5个,振发电子、新湖石化、台光照明等一批高新大外资项目落户新区。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增长13.6%。

三、社会事业

科技

技术开发力度增强,科技进步成果明显。全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发展项目80项,其中,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项,重点科技开发项目20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30项,主要新产品引进试验项目20项。实施省级以上火炬、星火计划62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3项。全市工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4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54%,科技进步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省第四位。总结鉴定科技成果418项,省级科技新产品203只,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项。年末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3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0%。专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专利申请837件,专利授权73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