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技术市场日趋活跃。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1万人,增长6.3%,接收、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663名。全年引进各类可供转让的有效科技成果5000项,签约实施合作项目380项,交易合同805个,完成技术贸易额3亿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智力成果118项,完成科技经济项目国际标准化论证101项。 教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年末各类全日制学校811所。在校学生57万人,增长1.6%,其中,普通高校2万人,增长20.7%;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中学6.8万人,下降9.5%;普通中学18.2万人,增长13.9%;小学30万人,下降2.9%。教职工3.9万人,与上年持平,其中专任教师2.8万人,增长0.7%。继续推进普及12年教育,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28%,提高0.34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0.28%,提高0.86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招生比为1:0.81。 文化 文化事业丰富多彩,获奖剧目明显增多。成功举办了“两节一展”,即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常州分会场)、首届常州艺术节和国际中国画大展。在艺术节上有2台剧目荣获艺术节大奖,2台剧目荣获优秀表演奖,1台剧目荣获优秀剧目奖。滑稽戏《我要做好孩子》在国家级大奖“文华奖”评比中荣获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同时还获得江苏“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一等奖和优秀剧目演出百场奖。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1个。 广电事业加快发展,设施改造稳步实施。年末拥有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4座、有线广播电视台4座。有线电视网入户数达50.4万户,增长17.8%,其中市区18.2万户,增长13.8%。广播节目覆盖率、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年出版发行《常州日报》2920万份,《常州晚报》2420万份,《常州广播电视报》676万份。全市完成有线电视网16万户户端网设施改造和电视台、有线广播电视制作设备数字化改造。 卫生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卫生机构782个(包括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卫生技术人员16731人,增长1.4%,其中医生7779人,增长1.3%。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人,其中医生2.3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1张。全市27所县及以上医院完成总诊疗426.4万人次,增长1.5%,其中门诊367.9万人次,急诊45.6万人次,分别增长0.9%、8.4%。全市首例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术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取得成功,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DSA下超选择性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预防保健成果得到巩固,传染病总发病率继续下降,全市共创建7个省级卫生镇和14个省级卫生村。 体育 体育事业更加兴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全年建成白云广场、武进湟里等4个健身工程和铁北新村、邮电新村等14个市民健身苑(点)。完成1万人成人体质监测工作。《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率100%,达标率96%,优秀率20%。全市举办国家级比赛1次,省级比赛1次,市级比赛14次。常州籍运动员获全国比赛金牌28枚,银牌17枚,铜牌15枚;获省级比赛金牌50枚,银牌58枚,铜牌54枚。新区体育中心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发行体育彩票1.5亿元。 社会福利 福利事业得到加强,保障范围有所扩大。全市及时兑付最低生活保障金,全年累计发放630.2万元。同时,将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镇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向货币化过渡。扶贫解困形式多样,共筹集扶贫资金250万元,扶贫1693户,脱贫率达62%。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4979张,收养4091人。全年发行电脑福利彩票4000万元。 四、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 基础建设成效显著,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宁杭、锡宜高速公路常州段建设全面启动,常州港万吨级通用泊位改扩建全面完工,客运服务中心主体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城中北路、铁路平交改立交、清潭污水处理厂扩建、龙游河支流和关河整治等重点工程顺利完成。延陵东路改建、采菱路、永宁路交叉口改造、荆川公园二期已建成竣工投运。其中延陵东路改建总投资约2.2亿元,同时进行东市河景观整治,建设兰陵市井、清城厢图等景点,保护和恢复了历史文化特色。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加快发展,城市功能持续增强。新增公交车112辆,新增公交线路4条。完成“一户一表”改造1.1万户。市区煤气用户达8.9万户,新增7674户,城市供气气化率99.8%。市区全年供水总量达1.7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100%。完成局前街灯光工程和延陵西路、怀德中、北路等路灯改造。全社会用电量74.4亿千瓦时,增长16%,其中城乡居民用电9.7亿千瓦时,增长23.8%。 五、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和治理 全民环保意识增强,环境状况不断优化。完成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任务,巩固了太湖水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对武进港、太鬲运河及其支流实施了大规模综合整治,两个国家考核的入湖断面水质基本达到三类水质标准。红梅东村横塘浜支流、清潭蒋家浜等新村内河塘逐步得到治理。完成县北新村、工人新村等18项城市防汛工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废水中的COD年排放量1.6万吨,减少0.3万吨;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3.9万吨,减少0.8万吨。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96.7%,工业废气处理率96.8%,分别提高3.1和1.3个百分点。全市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率达90%以上,市区达到97%。 城市绿化 绿化进程继续加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区新增绿地62.5公顷,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8.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5.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7%。完成了新区中心公园、中华恐龙园、广化桥等绿化工程,新建怡康花园、丽景花园、天安新城市花园等一批小区绿化。年末共有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13个,省级园林式单位18个。全年共组织120万盆花卉装缀街头、广场。 六、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计划生育扎实推进。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41.5万人,增长0.5%。全市计划生育率99.4%,提高1个百分点;节育率达92.6%;独生子女率76.7%,提高1.8个百分点。 就业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78.4万人。其中,单位从业人员41.2万人,减少4.5万人;个体私营从业人员34.8万人,增加2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98%,全年安置就业2.3万人。 人民生活 职工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542元,增长9.8%。据城乡居民生活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540元,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4430元,比上年增加116元。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35台,空调机60.5台,电脑11.5台,移动电话35.5部。平均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77.7台,空调机11.7台,移动电话13.3部。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0.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7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2平方米。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增速减缓。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5.6亿元,增长6.9%。人均储蓄存款10440元,增加649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