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常州市统计局

2000年,在中共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全市经济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经济、外向经济呈现积极变化,社会事业稳步前进,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环境日益改善。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再上台阶。据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9年(下同)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336.8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218.5亿元,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为7.5:56.1:36.4。人均GDP17625元,比上年提高1791元。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地方财力明显增强。全市完成财政收入60.2亿元,增长22.4%;地方财政收入32.9亿元,增长28.7%。财政支出32.2亿元,增长25.2%。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速有所加快,产业投向更趋合理。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4亿元,增长12.8%,增幅较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完成59.1亿元,更新改造完成67.5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30亿元,分别增长31.4%、12.6%和17.6%。投资方向更趋合理,城镇集体以上投资中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1%、32.7%和64.2%。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02.2亿元,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常州锅炉厂新增3000蒸吨GEF高效工业锅炉制造能力;东风农机集团新增5000台大中型拖拉机制造能力;华源蕾迪斯有限公司新增2万吨/年合成纤维生产能力;常州港扩建年新增80万吨吞吐量等。

价格

价格水平仍处低位,下降幅度有所趋缓。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下降2%,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下降0.5%,下降幅度均低于上年。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下降4.5%,衣着类下降4.7%,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0.3%,医疗保健类上升1.8%,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2.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升1.7%,居住类上升3.8%,服务项目类上升11.7%。

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8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6%。多种经营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136.2万吨,下降12%;油料9.3万吨,增长24.7%;猪牛羊肉产量7.1万吨,增长7.5%;水产品产量11.1万吨,增长1.6%;茶叶产量2680吨,下降2.3%。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化、规模化继续推进。全市特种水产、经济林果、花卉苗木、食草畜禽等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区域特色日趋明显,多种经营规模种养面积占总面积50%以上,产量占60%。又有长青牌台湾风味肉松、强健牌苦瓜茶等16只农产品获市级以上名优农产品称号。粮油产业化经营逐步实施,金坛市以“苏牌”注册了全省第一个高档优质稻米商标。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机械作业程度逐年提高。藻港水利枢纽三项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全市加固圩堤865公里,疏浚河道409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0.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2万亩。全市完成机收三麦76.3万亩,占三麦种植面积的92.3%,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机收水稻68.5万亩,机开沟7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0%。

工业

工业经济健康运行,股份、三资企业表现突出。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250亿元,增长12.5%。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4亿元,增长13.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9.1%,集体企业下降3.6%,股份制企业增长47.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5.7%。

经济运行质量较好,效益增长快于生产。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0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衔接水平较好,利税增长幅度较大。工业产品销售率97.2%;完成销售收入835.8亿元,增长16.4%;实现利税58.3亿元,增长26.6%;利润总额25.4亿元,增长55.7%;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6.1%。

重点支撑作用显现,优势企业明显增多。六大支柱产业的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46.9%、37.7%、36.3%;30户重点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的比重分别为31.1%、31.7%、39%。全市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利税超5000万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1家和20家,均比上年增加5家。

乡镇工业健康发展,自营出口稳步上升。全市乡镇工业完成总产值848.7亿元,增长14%;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7.1%、20%、33.9%,增速均超过上年;乡镇企业自营出口60.2亿元,增长12%。

建筑业

建筑企业平稳发展,施工质量继续提高。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8%。建工系统全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7.1万元,增长8.4%。溧阳市、金坛市获省政府授予的“建筑之乡”称号。全市建筑业外出施工总人数9.2万人,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22个省、市、自治区。金坛市第三建筑公司、建昌公司参建的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常州华艺铝型材有限公司参建的郑州火车站主站楼铝合金、幕墙工程均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常州建筑企业获江苏省工程质量“扬子杯”奖8项,省优工程20项,省级文明工程20项。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情况正常,证券市场成交活跃。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29.4亿元,增长12.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89.3亿元,增长15%。全年现金净投放43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4亿元。全市各类证券市场累计成交额646.2亿元,增长68.7%。

保险收入稳定增加,寿险收入增幅较大。全年保险业务收入12.4亿元,增长13.2 %,其中,人寿险8.1亿元,增长17.5%;财产险4.3亿元,增长5.8%。保险业务支出3.5亿元,下降19.8%。

国内商业

商品消费逐步回暖,零售增速回升较快。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3亿元,增长9.7%,增速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4.7%,餐饮业增长13.7%。在全部消费品零售额中,城市(包括县城)136.8亿元,增长12.8%;农村65.5亿元,增长3.7%。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连锁超市迅速发展。年末各类市场已达457个,成交额322.6亿元,增长13.5%。全市超亿元市场达47个。十大重点市场成交额156亿元,增长11.5%,其中,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江苏苏浙皖边界市场和常州市宣塘桥水产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超过20亿元。连锁超市发展迅速,时代超市怀德店、大润发货仓超市和华联吉买盛等大型超市开张营业。完成了会馆浜、清凉两个菜市场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