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无锡市统计局

 
财政收入快速增加。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90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8.6%。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6%,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6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基金收入185.75亿元,比上年增长66.6%,上划中央四税357.98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一般预算支出34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基金预算支出184.38亿元,比上年增长63.8%。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达548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384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1946.20亿元,比上年增长9.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85.12亿元,比上年增长32.1%。贷款中,短期贷款2026.41亿元,比上年增长8.6%;中长期贷款1325.07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0063.04亿元,比上年下降3.1%;现金支出10320.93亿元,比上年下降2.4%;全年现金净投放257.88亿元。

保险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4.7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财产险收入2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人寿险收入69.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6%。保险赔款支出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7.4%。保险给付支出21.94亿元,比上年增长59.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力量增强。全市共有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家,国家、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22家,市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4家,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家。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光伏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6%。全市按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46家。

科技创新成绩显著。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0899件,比上年增长51.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640件,比上年增长52.3%,专利授权量达5028件,比上年增长11.0%。获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234项,获国家和省科技计划到位经费2.5亿元。省级孵化器数量;中科院与地方科技合作项目;争取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数、经费数;省“双创”人才资助项目数、经费数;第四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评选获奖数;省创新基金项目数和经费数等6项科技指标列全省第一。

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发展。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82所,在校学生80.3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11万人,增加0.7万人。小学和初中的普及率均达100%,巩固率分别为100%和98.36%;盲聋弱智儿童入学率为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13.14%,高考万人本科进线人数26.53人/万,高考录取率达92.1%。无锡市成为首批“江苏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市”。深化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加快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全市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和省级以上重点职校就读的新生达到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90%。藕塘职教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首批6所院校入驻,在园学生近6万人。深入推进双语教育实验,年内新增双语实验学校30所,实验学校累计达到80所。

十、文化、卫生、体育和宗教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了“2008中国(无锡)吴文化节”,精心组织惠山文化庙会等文化活动,年内举办“激情周末”等广场文艺演出76场。无锡道教音乐、锡剧、吴歌等5个项目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历史文化名城群。鸿山遗址被国家批准列为大遗址保护工程。文艺表演团体和文化设施建设平稳发展。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站80个,博物(纪念)馆15个。市博物院建成并对外开放。全市人民广播电台节目9套,平均每天播出180.45小时;电视台节目9套,平均每周播出1166.26小时;无锡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达238.7万户(包括企事业集团用户)。全市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电视人口总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2111个,其中综合医院33家,专科医院21家,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7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95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1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20家,疗养院5家。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6万人,其中医生1.2万人;拥有医疗床位2.3万张,其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床位2.2万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9.8%,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全年完成诊疗总次数25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医疗科研取得新成果,获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74项,确立局级立项科研项目59项,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16项。获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46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40项。授予30个项目无锡市卫生系统新技术引进奖。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所辖市(县、区)100%创建成体育强镇。全民健身工程(点)的建设覆盖全市各行政村(居委),体育中心足球场、篮球场、门球场、溜冰场等各种全民健身设施免费对外开放,实现了群众体育生活化的目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精彩纷呈,开展了展示表演、比赛1500多项。国民体质监测常年开展,体育人口达50%。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在第十一届全国冬运会上,无锡籍运动员共取得了3银1铜的好成绩。今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无锡体育健儿获得了2枚金牌,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体育产业提速发展。今年举办了多场品牌赛事,如国际龙舟邀请赛、世界斯诺克精英赛、中美滑水对抗赛等。体育彩票销售取得可喜成绩。2008年体育彩票销售总额达7.44亿元,创下了无锡体育彩票发行以来的销售额新高。

宗教事业进一步发展。扎实推进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各项筹备工作,作为论坛会址的灵山梵宫等工程相继落成。宗教团体和场所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年末有宗教活动场所220处,教职人员1489名,信教群众36.4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64.2万人,人口出生率7.05‰,人口死亡率7.0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610.73万人,比上年增长1.9%。人均期望寿命77.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