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徐州市统计局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22个,年末三资企业1208家,新增378家;协议注册外资16.77亿美元,增长27.0%;实际到账注册外资5.83亿美元,增长31.6%。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同额5.91亿美元,增长22.0%,完成营业额5.75亿美元,增长23.0%。期末在外人员1.82万人。

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8家省级开发区共完成进出口总额 25.88亿美元,增长53.1%,占全市的74.9%,其中出口11.56亿美元,增长69.3%,占全市的51.5%。新批外商投资项目54个,占全市的44.3%;实际到账注册外资5.10亿美元,增长80.3%,占全市的87.5%。其中徐州经济开发区进出口总额21.53亿美元,增长67.7%;出口11.42亿美元,增长49.9%;实际到账注册外资3.85亿美元,增长114.0%;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0个。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不含铁路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10291.10万人,货物运输量1.90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5.2%和14.5%。全市拥有等级公路13602.40公里,增长12.0%,其中一级公路878.72公里,增长7.8%。观音机场已开辟国内航线20条,航空线里程达到2.0万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1.12万辆,增长21.5%,其中私人汽车15.63万辆,增长27.2%。

邮政、通信业较快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1.62亿元,增长12.7%;邮电业务收入36.97亿元,增长12.7%,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53亿元。固定电话(含大、小灵通、移动市话)用户238.8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68.80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41.06万户,增加4.55万户。

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年接待境外游客13.21万人次,增长9.3%,其中外国游客10.27万人次,港澳台同胞2.94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3亿美元,增长17.7%。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538.29万人次,增长14.4%,旅游收入151.99亿元,增长22.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268.60亿元(不含基金),增长21.7%;一般预算收入125.85亿元,增长25.4%。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3.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87.05亿元,增长28.8%;一般预算支出196.03亿元,增长33.0%,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23.2%、16.7%、49.4%。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19.14亿元,比年初增加315.32亿元,比年初增长22.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74.51亿元,增长23.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6.58亿元,比年初增长22.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74.53亿元,增长23.1%,中长期贷款余额265.04亿元,增长26.9%。私营企业及个体年末贷款余额8.80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拥有保险机构41家,新增14家,承保额5275.98亿元。全年保费收入54.47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其中财产险收入10.09亿元,增长20.1%,寿险收入44.38亿元,增长57.4%。赔付额6.78亿元,增长27.4%,其中财产险赔付5.71亿元,增长31.9%,寿险赔付1.07亿元,增长12.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5.04万人,增长32.2%,其中在校研究生7376人,增长12.0%;普通中学和小学在校学生67.05万人。小学及初中在校生巩固率均达到99.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2.9%,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14%。受理专利申请6839项,专利申请授权量1742项,分别增长10.8%和20.3%。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 24个。完成科技成果218项,通过鉴定152项,比上年增加24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12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82项。签订技术合同589项,技术合同金额1.8亿元。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4项。民办科技型企业1196家,新增210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10亿元,增长8.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文化系统拥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办文化馆(站)126个;公共图书馆7个,总藏书量1626千册;博物馆 14个,文物藏品49552件(套);全年出版报纸9022万份,期刊18.89万册,图书400万册。市级广播电视台1座,县(区)级广播电视台7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167.17万户,入户率为59.1%。

公共卫生体系日趋完善。各类卫生机构1116 个,其中医院108个,乡(镇)卫生院143个,妇幼卫生机构1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2.44万张,增长13.7%,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32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04万人,增长3.9%。

体育事业成果斐然。在省级各项比赛中,获得金牌119.5枚、银牌95枚、铜牌120枚。年末全市体彩销售网点834个,全年销售额3.34亿元,增长30.8%。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均衡增长。全市年末户籍总数277.76万户,户籍人口946.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1万人,增长0.6%。全年登记结婚7.88万对,比上年增加1.08万对。年末常住人口869.21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2%。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83.49万人,比上年增加6.28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在岗职工58.57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8.77万人;乡村劳动者354.38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46万人。全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98.4万人,其中劳务输出128.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0.6万人,其中劳务输出6.6万人。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52.03亿元,年平均工资2665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和12.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5元,增长14.0%;人均消费性支出10717元,增长9.3%,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40元,增长12.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19元,增长13.5%,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9.2%。城乡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44.7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36.1台。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实有房屋建筑面积6584.2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4615.10万平方米,增长5.1%。年末实有住宅使用面积4733.46万平方米。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含偶尔居住)26.2平方米;农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35.14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2.44万人,覆盖面为95.7%;城镇失业保险参保69.84万人,覆盖面为97.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9.41万人,覆盖面为8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8.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各类福利机构412个,拥有床位2.95万张,在院2.36万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7.30万人,其中城镇低保居民5.21万人,农村低保居民22.09万人。年末全市福利彩票销售网点624个,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9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