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了“太湖国际民乐展”、“狂欢巡游”等文化活动,承办了“欢乐中国行”大型演出。年内举办“激情周末”等广场文艺演出62场,组织其他公益演出134场。成功引进法国著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音乐会、瑞典钢管乐团等高品位文艺团体71团次,演出161场次。大型民族舞剧《红河谷》跻身全国十台精品剧目。文艺表演团体和文化设施建设平稳发展,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艺术、文化(艺术)馆9个,文化站85个,公共图书馆81个,博物馆、纪念馆5个。 广电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人民广播电台节目8套,平均每天播出152小时;电视台节目9套,平均每周播出1235.7小时;无锡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达119.15万户。电视人口总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事业 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1655个,其中综合医院38家,专科医院18家,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6家,乡镇卫生院113家,疗养院5家。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3万人,其中医生1万人;拥有医疗床位1.9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8万张。全市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0人,其中医生22人、护士17人,医疗床位43张。 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全年完成诊疗总次数1900万人次,增长7.5%。市各级医院、卫生院住院人数53.5万人次,增长6.4%,治愈好转率97%,床位使用率87%。医疗科研取得新成果,获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5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50项。完成科研鉴定45项,其中省级鉴定5项。 体育事业 群众体育活动纷呈活跃。成功组织了无锡市第七届全民健身节暨第十届全民健身周活动,“每天运动半小时”系列活动和“迎十运健步行”等全民健身活动。“八个一工程”实施取得可喜成绩,全市70%以上的乡镇和90%以上的社区达到基本要求,全年新建全民健身工程5个,健身点111个,新增活动面积6万平方米,全市体育人口达到46%。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继续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行面达100%,全市中小学生参与面达99%。 竞技体育再创佳绩。积极作好十届全运会备战工作,积极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年内向省少体校输送16人。组织845名运动员参加了29项省级青少年比赛,共获金牌93枚,名列全省第四,总分3363.75分,名列全省第四。在全国的各项青少年比赛中,荣获9枚金牌、6枚银牌和5枚铜牌。 体育产业稳步发展。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六项赛事”,获得了各界盛赞;年内共举办各类比赛、活动28项,185场。其中国际级赛事2次,全国级赛事6次。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2.49亿元。 体育设施明显改善。无锡市体育中心新体育馆组织了61次活动。游泳跳水馆、室内网球馆、综合训练馆、中央健身公园工程已全部建成。 三、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与管理 重点工程有力推进。“六纵二横”城市主骨架道路建设进展顺利,新312国道、高浪东路、五爱路、凤宾路及金城公铁立交等竣工投用,100条背街小巷完成整治,农村公路建设完成139公里。全年完成新(改)建道路长度47公里,面积134万平方米,新(改)建大小桥、涵52座。城市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达193平方公里。 公用事业 公用设施更加完备。新辟公交线路5条,延伸优化公交线路13条,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81辆,新增公交站棚100个。城市管道燃气家庭用户26.7万户,其中天然气用户15.7万户;瓶装液化气用户46.4万户。居民燃气普及率为95%。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145.6万吨,供水总量28710万吨。全市全社会用电量337.05亿千瓦时,增长16.4%,其中工业用电286.55亿千瓦时,增长16.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4.71亿千瓦时,增长21.7%。 环境保护与治理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达到88.5%,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6%以上。全市建成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烟尘控制区9个,面积413.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9个,面积353.4平方公里。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年内新增园林绿地1051公顷,年末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230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0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 四、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52.84万人,人口出生率7.36‰,人口死亡率6.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7‰。 就业 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扎实推进。全市新增就业14.5万人次,其中安置城镇失业人员5.16万人,净增就业10.7万人。帮助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92万人(其中“4050”人员1.3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6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9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27%。 收入和居住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602元,增长15.7%。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5元,同比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8004元,增长12.5%。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77台、家用电冰箱100台、空调160台、电脑62台、家用摄像机3台、移动电话144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52台、冰箱81台、洗衣机99台、空调109台、移动电话162部、电脑19台。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5.5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32056元,比年初增加4980元。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面扩大。养老、医疗两大保险参保人数双双超过百万。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8万人,比上年增加19.19万人,全年扩面人数达到28.06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50.82万人,比上年增加23.45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90.8万人,比上年增加7.6万人。年末在领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83万人(期末数)。全市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85.22万人和82.16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福利事业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1.2万张,供养、代养8383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447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0856人;全年发放城乡低保资金7944.84万元。全市各类优抚对象19.88万人。全年接收社会捐赠款1757.9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