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高新技术企业412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39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3%。全年引进农业新品种891个。累计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7个;有9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省级认定。 2007年末,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218个,国家检测中心8个。共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3个。依法设立的计量技术机构1个, 依法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3个。监督抽查产品3638批次。制定、修订地方标准15项。全市共有国家名牌产品24个,其中当年获得认定的有11个;省名牌产品134个,其中当年认定61个;市名牌产品387个,其中当年认定104个。国家免检产品39个,其中当年认定18个。 拥有在宁普通高等学校(不含部队院校)41所,在校学生67.79万人,比上年增加5.71万人;其中,研究生6.78万人,增加0.41万人。2007年在宁高校新招收本专科生15.40万人,比上年增加1.57万人,新招收研究生2.34万人,增加0.12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7.40万人,增加1.78万人。 拥有普通中学211所,在校学生28.5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0所,在校学生10.51万人;小学374所,在校学生29.07万人。全市已有小班化教育的中小学117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09%,比上年提高1.84个百分点。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拥有三星级高中20所,四星级高中22所,我市学生就读于优质高中的比率达87.4%。拥有幼儿园424所,在园儿童11.66万人。 全年向1.63万名城乡“低保”家庭及低收入纯农户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发放“助学券”781.2万元;为4312名特困职工家庭子女减免181.7万元学习费用;全年共为49.98万人次免收杂费1.21亿元,比上年增长89.5%。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人数达6.37万人,其中,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学生占民工子女总人数的85%。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6个,博物馆14个,公共图书馆18个,金陵图书馆新馆基本建设工程已竣工。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2147.9千册。14个综合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27.1万卷。共有广播电台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4座,电视节目25套,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共印刷报纸17.31亿份,出版杂志6090万册。广播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累计完成84万户。 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1个。开展广场文化活动1600余场。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南京文化艺术节, 其间52项活动吸引了近40万人参加。送图书下乡5.95万册,送戏下乡805场,送电影下乡5613场。 南京剪纸等87个项目被确定为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6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代表作名录;1个传承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241个。其中,医院163个,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29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28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4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6万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2.1万张。现有卫生技术人员4.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1.6万人,注册护士1.5万人,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0.18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60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58张。 全市现有12所惠民医院,2007年接诊病人4.96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150人次,减免费用336.2万元。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为97.96%。农村已基本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居民参保率达到98.36%,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全市未发生甲、乙传染病爆发流行。对存在感染艾滋病风险的人群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人数达24万。计划免疫五苗覆盖率达99.49 %;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率达99.93%。 2007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7.8岁,其中男75.7岁,女80.1岁。 全市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达1000项次,直接参与人数120万人次。全市全民健身工程(点)建设达到1170个。2007年全市世界冠军运动员的总人数累计达22名。市体育代表团在国际比赛中夺得金牌13枚,在全国比赛中夺得金牌48枚,在省级比赛中夺得金牌148.5枚。全年共承办了省级以上比赛14项次。其中,国际比赛1项次;全国比赛6项次;省级比赛7项次。 十二、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 初步测算,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7056.9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1%,其中综合能源消费量2878.31万吨,比上年增长5.1 %。煤炭消费量2252.80万吨,增长3.5%;原油消费量1977.86万吨,增长6.8 %;天然气消费量11.11亿立方米,增长67.9 %;电力消费量183.48万千瓦时,增长5.0%。 2007年全市环境保护投资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5.9亿元,增长11.2%。 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4个。城市污水处理厂7座,日处理污水能力111.5万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设立自然保护区2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749.0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84.3平方公里。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15个,面积达709.9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3个,面积达517.5平方公里。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级别的天数达到312天,比上年增加7天。 工业废水排放量4.03亿吨,比上年下降6.7%;工业粉尘排放量4.84万吨,下降8.2%;工业废气排放量4037.5亿标立方米,比上年上升3.0%。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重复用水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2%、87.1%和89.1%,比上年提高了2.2、6.2和0.6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4.3分,比上年提升了6.9分,超过小康标准值4.3分。 十三、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4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2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70‰和6.22‰。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61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0万人。其中市区534.4万人,增加9.7万人。 年末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67.1万人,离退休人员当期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49.3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0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92.1万人。3.67万名被征地农民进入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201个福利类收养性单位拥有床位18700张,收养14443人。其中,12个社会福利院拥有床位2048张,收养2256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97处,社区服务中心49个。全市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4.23万人;享受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的对象约1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