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198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南京市统计局

商品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在国营商业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集体和个体商业继续发展,工贸、农贸、粮食、物资等十大贸易中心全年成交额达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城乡集市贸易市场已发展到258处,成交额达4.96亿元,比上年增长57.5%。一些主要商品如粮食、肉、禽等成交量的增长幅度都在25%以下。

我市物价总水平得到较好的控制,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升6.2%,其中: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6.3%,略低于全省城镇平均上升幅度,也低于省规定的控制指标。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5.2%。从主要商品看,鲜菜价格上升9.8%,肉禽蛋上升11.5%,水产品上升7.5%,鲜果上升10.0%,均低于1985年升幅。

六、外贸、旅游和横向经济联系

1986年市政府把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作为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和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成立了南京电子进出口公司、金陵石化进出口公司等。扩大了部分企业的外贸自主权,制定了鼓励出口创汇的一系列政策,全市对外经济贸易出现了前所末有的好势头。全年外贸出口收购总值达7.52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机械行业增长1倍以上,仪表和纺织行业分别增长36.5%和28.9%。

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年利用外资实际签约33项,用汇2406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出口实现营业额1463万美元,创利243万美元。

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旅游事业日益发展,全年接待旅游、参观、访问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共15.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72%。旅游外汇收入8826.71万元,比上年增长47.7%。

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取得了明显成绩,已初步形成了县郊、南京经济区域,协调会的活动十分活跃,与兄弟城市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全年我市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签订经济协作协议660项。

七、城市建设

1986年我市城市建设紧紧围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道路建设为重点,旧城改造为突破口,进行综合开发和区域性改造,取得了新的成就。

道路建设集中力量抓了“三点三线”。即中央门立交桥、新街口四环路、汉中门广场改造和六扬路、宁溧路、浦珠路一期工程。年内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同时还完成了茶亭大街、纬八路、虎踞大桥和中山东路路面的翻修工程,使城区道路网络更加完善。

住宅建设进展较快,建成了雨花、戴家巷、绒庄街二期、湖南路一期、莫愁路南段等片区。全市竣工住宅面积214.44万平方米,其中教师住房7万平方米。

建成了自来水“231013”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6万吨,夏季供水矛盾得到明显缓和,煤制气厂已按进度要求完成土建工程和50%和设备安装任务,新建了锁金村、随家仓、大桥南堡、尧化门四个公共汽车战,新辟和延长营运线路19公里,新增公共汽(电)车125标准台,提高了客运能力。

城乡环境质量有了进一步改善。全市绿化覆盖率已达33.48%;完成了五条道路的香化、彩化和八条干道的绿化园艺工程;完成了三个无黑烟控制区的改造治理任务;以建设秦淮风光带为重点,全面开展了河道清淤和护砌工程,夫子庙古建筑群已建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文化娱乐和购物中心。

八、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1986年我市科教卫体事业继续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科技工作以地方经济建设为重点,推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全市科研生产联合体已达91个。技术市场活跃,全年仅通过科技开发公司签订的技术合同就有324份,金额722万元。农村科技“星火计划”的大部分项目完成规划、设计,并已开始实施。全市共获得中央、省、市科技成果奖388项。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市管单位已拥有各类技术人员13.20万人,比上年增加1.23万人,增长10.28%,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8.72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增长5.7%。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86年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5762人,比上年增加1202人。高等学校招生1.85万人,在校学生6.52万人,比上年增长8.0%。毕业生1.34万人,比上年增长18.1%。

成人教育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参加各类文化、技术、业务学习的人数达45万人次,其中工人高中级技术培训3.48万人次。

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普通中学生在校学生24.36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55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5090人,比上年增加1136人。农业、职业中学在校生1.61万人,比上年增加1260人。技校、中专、农、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从上年1:1.44变为1:0.94。提前四年达到国家要求的1:1的目标。

普及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校小学生41.7万人。农村教育、幼儿教育、老年教育、业余教育都有了新的进展。

文化、新闻、广播和电视、电影事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411个,放映长片电影1026部、14.77万场,观众达8343万人次。艺术表演团体18个,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9个,博物馆6个。全年出版报纸32种,发行6.03亿份。各种杂志170种,发行4528万册。市电视台摄制专题片120部、电视剧10部。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1986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509个,医院病床达到1.53万张,比上年增长8.8%。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09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医生1.30万人,护师、护士0.75万人,分别增长3.3%和2.5%。防病治病的水平有新的提高。

体育事业又有新的突破。1986年我市各类运动员在参加省以上各种竞赛活动中共获得金牌198.5枚,银牌147.5枚,铜牌131枚。其中在省11届运动会上我市共获金牌193.5枚,优秀运动员部和中小学生部均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群众性体育活动日益广泛活跃。全市有39.9万人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九、人民生活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全市300户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1986年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930.54元,比上年增长20.5%,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891.15元,比上年增长23.1%。扣除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升因素,收入实际增长13.5%。居民高、中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户拥有沙发119.7个,手表285.3只,电风扇115台,洗衣机51.7台,电冰箱17.7台,录音机55部,照像机17.7架,电视机101部,其中彩色电视机25部。农民人均收入已达546元,比上年增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