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198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南京市统计局

南京市统计局

1987年2月21日

1986年是“七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把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项方针政策和南京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奋斗,开拓前进,努力推进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继续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事业实行目标管理,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社会总产值19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工农业总产值148.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国民收入75亿元,比上年增长7.5%;国内生产总值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生产稳步增长,市场进一步繁荣,财政收入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

一、工业

1986年,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控制,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市工业战线紧紧抓住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大打全市工业生产总体战,推进企业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全市有92个工业企业推行了厂长负责制;加强了行业管理,已组建市级行业协会39个;组建了一批企业集团和群体,促进了企业横向经济联系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同时努力适应国家加强宏观控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使我市工业生产逐步趋向稳定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6.6亿元,比上年增长6.9%;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为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6.5%,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7.8%(其中:乡办工业增长28.0%),联营工业增长5.8%。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全年完成轻工业产值46.5亿元,比上年增长8.5%;完成重工业产值80.1亿元,比上年增长5.9%。市考垓的100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57种比上年增长。

企业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后,技术进步改造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113项,其中引进项目41项。市区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5.2%,产品质量有一定的提高。市考核的有100种产品质量指标比上年稳定提高的有85种,优质品率由是上年的15.9%上升到18.21%,新产品产值率达12.71%,全民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5%。

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效益不理想,产值利税率、销售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均低于上年水平。

二、农业

1986年,我市郊县农村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努力探索发展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农村经济继续呈现全面发展的好势头。

全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为4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和运输业产值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6.5%上升到57.7%。

农业总产值为12.91亿元(不包括村办工业),比上年增长8.4%,其中种植业产值8.11亿元,副业产值4.8亿元,分别比上提增长4.0%和16.7%。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较大调整。粮食产量在播种面积调减2.6%的情况下,由于单产比上年增长3.1%,总产量仍达17.44亿元公斤,比上年增长0.4%,主要经济作物产品产量除棉花、油料比上年减产外,其他主要品种都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

畜牧、水产进一步发展。猪、牛、羊、牛奶产量增长较快。

大牲畜年末头数为9.28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9%,生猪年末存栏达到98.58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设施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拥有量、农村用电量都有增长。1986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1.3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2%。全年施用化肥折纯量9.35万吨,比上年增长15.5%。农村用电量5.06亿度,比上年增长8.4%。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1986年,我市坚持贯彻国家关于控制基建规模,清理在建项目,保证重点建设的方针,投资效果好于上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全民固定资产投资27.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集体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比上年增长0.5%。在全民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投资20.8亿元,技措投资6.5亿元,技措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0.4%上升为23.9%;全市生产性投资20.1亿元,非生产性投资9.2亿元,生产性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上年的67.4%上升到68.5%。

国家重点建设和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完成较好,14个国家重点和大中型项目全年投资额11.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7.7%。金陵石化公司加氢裂化工程已于1986年9月末建成试投产,年新增产值3.2亿元,利税1.01亿元。17个地方骨干项目全年完成投资额1.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3%。岩棉制品厂、化纤厂2000吨涤纶长丝工程等项目均建成投产。

全市新增固定资产15.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2.9%。房屋施工建筑面积726万平方米。其中竣工房屋面积3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

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向开放、经营、服务型发展,建筑业的行业管理已有良好开端,建筑、设计、建材三个市场正在形成。1986年全市建安企业推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其中实行投标承包制的工程由上年的114项增加到344项,占新开工程的46.2%。投标工程的建设工期比市定额工期平均缩短15%。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的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87.5%。改革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1986年建安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1.6。

四、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部门在改革中努力挖潜,运输能力不断提高。1986年全市铁路运输934万吨,增长3.5%;公路运输1337万吨,增长2.6%;水上运输2988万吨,增长9.5%;港口吞吐量4130万吨,增长5.8%。铁路、港口、公路、民航机场全年共发送旅客48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9%。

邮电通讯有了新的发展,1986年邮电业务计费总量4094万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信函增长24.8%,报刊发行增长0.30%,电报下降0.6%,长途电话增长15.5%。年末市电话户数达2.6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8%。

五、商业

1986年商业体制改革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全年内贸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收购总额30.59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工业品购进总额23.86亿元,增长8.3%,农副产品购进总额6.08亿元,增长16.8%,商品纯销售总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商品库存总值比上年增长10.2%。

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扣除物价上升因素,实际增长5.6%。其中: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8%,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增长9.2%。在消费品零售额中,按消费构成与上年比较(不含农对非农零售额):吃的商品增长12.1%,穿的商品增长12.7%,用的商品增长12.2%,烧的商品增长48.3%。主要消费品零售量与上年比较:粮食增长8.5%,猪肉增长9.5%;水产品增长36.2%,鲜蛋增长26.9%,食糖增长16.6%,卷烟增长1.4%,纯棉布下降4.1%,化纤布下降9.6%,呢绒增长3.4%,毛线增长67.2%,手表下降44.6%,缝纫机下降24.9%,自行车增长17.6%,电风扇下降7.2%,彩色电视机增长56.4%,录音机增长17.5%,家用洗衣机增长14.5%,家用电冰箱增长80.0%。